第一百一十九章 农村博物馆
推荐阅读:仙宫、天下第九、三寸人间、飞剑问道、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血界蛮荒、都市神级仙少、五行御天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有机农场最新章节!
有机农场 作者农民在飞
第一百一十九章 农村博物馆
刘美婷那里反馈过来的消息显示,现在每天大概有1300名左右的顾客会在*时间进入订货系统,排除在开放订货早期进入,却没有下订单的,可能有订货欲望,订货失败的顾客每天有二百六十人左右。
田川对爸妈说道:“你们看,现在的订货失败率大概有20%,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数字。只有等这个数字上升到30%以上时,才能考虑提高出货量。在此之前,宁可把多余的蔬菜喂鸡,也不能盲目扩大供应,或把多余的蔬菜低价卖给其他人。当然,我们喂鸡的是品质最差的部分,对外的说法是蔬菜品质达不到商品要求。”
田川问老爸:“现在每天多出来的蔬菜有多少?”
田爸说:“其实也不算多,有时会有两三百人份,有时也会被订完,也出现过订单凑不足的情况。”
“其实产量的多余数量并不多,是不是?即使为了不让顾客订单无法满足,我们也要把预期产量控制一下。先这样维持一段时间吧,婷姐那里还在扩招新会员,很快我们的出货量就会真的供不应求的。”
田爸田妈没有话说了。
说服了爸妈,田川给李涛打了个电话,问起了办加油站的办法。李涛有些好奇,问道:“弄这个东西,可不像你的风格呀。再说,一个加油站,一年几百万到千把万的利润,你也会看在眼里?”
田川说道:“我这不是想给我姐姐找一个来钱的道儿嘛,她们两口子都是老师,每人一年下来不过一万多块钱的收入,实在太少了,养个车都费劲。”
“这倒是个办法,”李涛说道,“只要地方上没有麻烦,挺省心的。既然是给你姐姐的,那就交给我了。你只要找到合适的地方,其他事都交给我来办。一个加油站的投资也没多少,二百万就足够了。”
既然李涛答应了帮他办加油站的手续,田川就放心下来。又给青龙镇的许胖子打了个电话:“胖哥,在哪儿发财呢?我这不刚去了一趟美国嘛,带了点小玩艺回来,有你的一份。晚上我找你喝酒去,怎么样?”
许胖子痛快的答应下来。田川连忙把带回来的东西整理了一下,找出来一个在洛杉矶买的LV的钱包,又拿了两瓶洋酒和一条洋烟,开车去找许胖子了。
第二天,田川就和青龙镇签了协议,在镇南头公路边占了五亩地,用来建加油站。
…………
从上次田川生病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村里的不少人家种植的供采摘的蔬菜已经陆续成熟了。在村长王大勇和村支书田龙的不懈努力下,在十天前,第一批来自津市的旅游采摘团已经到了村里。采摘团采摘蔬菜,认识农作物,体验农业劳动,采购村里的土特产,对这次行程总体上比较满意。亲自采摘的蔬菜的价格比市场价要高一点,对此,旅游团的人们普遍能够接受,毕竟亲自采摘的乐趣是平时体验不到的。而种植户也可以接受,相对于卖给批发商的话,只能卖到零售价的一半不到,虽然顾客的直接采摘造成了一定的浪费,但相对于批发价来说,收入还是有明显的增加。
除了蔬菜种植户外,饭馆、土特产销售等都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
原大队部所在地,农村博物馆的建筑已经基本完成了,这是一片比较高大的仿古建筑,没有流行的琉璃瓦等富贵的宫庭元素,没有各种传说中的神兽雕塑,只有比较朴素的灰墙青瓦,只是房子建筑的比较高大,以适用于博物馆的展出需要。
目前已经开放的展馆有三座:传统农具馆、家庭生活馆和四季劳动馆,还有一座土坯房建筑模型正在建设中。
传统农具馆中,展出了大量的传统农具。这些农具包括牲畜劳动用的各种挽具类、运输车辆工具类、田间耕作用到的各种犁、碡轴、石碾等畜力工具、还有多种锄头、镐头、叉类、锹类、刀具等手工工具。在组织博物馆的时候,田川提出的最侧重的就是这些工具的收集和展出,这是田川最担心消失的东西。有一些工具,已经找不到实物,田川不得不请一些老手艺人出手,根据记忆重新制作。这些工具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多是用木材、藤类、石头、绳索等制作而成,在一些极为必要和关键的部位,才会有金属出现。比如农村最常见的犁,整体全为木制,只有深入土中的犁头是铸铁的,与土壤摩擦剧烈的底部,也是采用比较坚硬耐磨的枣木制作的,而不是金属,由此可以看出,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过去,金属是多么珍贵的材料了。馆中对各种农具的特点和用法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不少还附有使用图,有的是绘画,多数是照片。这些照片是村民们模拟摆拍的,极少有真实的老照片,在以前的农村,照像是一件极度奢侈的行为,谁也不会把珍贵的底片用在平凡的日常劳动中。
家庭生活馆展出的是普通农家的日常生活场景。
家庭主妇是生活馆的中心主题。全家人的全部衣物和鞋袜之类,都要由家庭主妇用布料动手裁缝,在更早一些的时候,采棉、轧花、纺线、织布等工作都要自己动手完成,其劳动强度更是大到难以想象。而且为了节省灯油,多数人家晚上一般是不点灯的,这一切工作都要在白天完成。
炊具部分更有特色。铁锅、菜刀和锅铲往往是一家最大的三件铁器,所以两家打架时砸破对方家里的铁锅是极其严重的行为。家里的一切饭菜都是出自这一口铁锅,不要担心太麻烦,饭菜基本都是菜或粥在下,主食在上,一次完成的。多数时候的下饭菜是大缸里腌制的咸菜,其他的菜包括白菜、土豆什么的,都会在大锅里用盐熬熟。炒菜是很少出现的,这一点可以从炒菜放油用的一个铜钱大的平底片状的油勺中看出来。
从这里展示的各种生活用品中,人们能够清晰的感受到那时人们生活的艰辛,很多来旅游的孩童们表示,根本无法想象如何长年累月的在这样的条件下生活。
最后的四季劳作馆,更是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一年四季,没有农闲的时候,除了春节前后的二十天左右,基本每天田间都有工作要做。耕种、施肥、除草、为了保墒而进行的翻地、还有浇水、收获等等等等。还有收获后的工作——打场,这项工作往往要持续一到两周的时间,也是人们最辛苦、最紧张的时间。在地里的农活稍微宽松的时候,还有其他工作需要完成,土坯房和院墙需要每年修葺,积攒的粪肥需要发酵破碎,饲养的牲畜需要准备草料,一个冬天烧柴需要收集准备等等,小孩子一般从六七岁就要开始参与简单的劳动了,到十三四岁,就能做几乎全部农活了。而家庭妇女除了要洗衣做饭带孩子操持家务外,在农忙时还要参与田间劳动。尤其是出嫁前的姑娘,往往要顶上几乎一个男人的工作。全部手工劳动带来的巨大工作量,让人们的日常工作变得极为辛劳。
有些农户除了这些基础的工作外,还做一些经济性的活动,可以赚一些额外的钱,比如种一个菜园,经营一个豆腐作坊,或是轧花坊、榨油坊等,所有这些工作都要在农活比较清闲的时候,抽早晚的时间来做。
城市人对于农村的生活缺少明确的概念,对于完全自给自足的小农时代封闭的农村生活更是闻所未闻,农村博物馆给他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大家对于这个小小的特色博物馆的反应相当不错。
田川在回家的第二天,找了村长王大勇和书记田龙来家里喝酒。在酒席间,田川提出了想组织农业合作社的想法。这个想法是他在美国期间形成的,就是想把村里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
具体的经营思路是这样的:村里成立土地合作社,和各家签订土地转包合同,把村里的大部分土地集中起来,按季节一年两次付给各家固定的产量,按约定日期的粮食牌价折算成现金支付。各家不能影响合作社的种植项目。这样,各家可以有效的避免今年的大水这样的损失,也免除了费心费力的田间劳动。现在几乎所有人家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各企业工作,农忙时的劳动是很让人无奈的,而土地一年的经营收益有限,也是比较鸡肋的。田川的基本想法是每年的十月三十一日按当日牌价支付每亩地800斤玉米的价款,六月三十日按当日牌价支付800斤小麦的价款。协议需要一次性签订五年以上,他准备用这些土地种植比较健康的小麦和玉米及各种杂粮,供应会员们的需要。就目前的会员数量看,他大概需要600-800亩地来做这些,约占村里土地的三分之二。
王大勇和田龙对他的这一想法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仍旧种植大田作物,每年支付的粮食款太多了,各家农户自己经营土地,每年的产出也没有这两个800斤这么多。田川解释说:“我种植的粮食,将来的售价会比市场价高出一些,所以不会亏本的。”
王大勇说:“按你提出的条件,村里大多数人家都会同意的。但你不肯包下全部土地,这有些不好办。把谁家甩下也不好。还有就是,可能会有少数人家不愿意加入,也会是个问题。”
田龙说道:“能不能重新分配一下土地?把甩下的土地重新分配,不愿意入社的也重新分配过去,把可以入社的部分集中起来,方便管理。”
田爸在旁边插嘴说道:“就怕有的人家不同意挪地方,比如刚刚建了大棚的人家,他投入那么大,让他换一块地,损失太大了,肯定不会同意的。”
田川说道:“这个事我也只是刚刚想到不久,也没有往细处想过。这些天你们帮我想想,看有没有好的办法。我想,这是对多数村民有利的事情,总应该有办法的。如果实在没有办法,也不要强求,我也不是一定要这么做。”(未完待续)
有机农场 作者农民在飞
第一百一十九章 农村博物馆
刘美婷那里反馈过来的消息显示,现在每天大概有1300名左右的顾客会在*时间进入订货系统,排除在开放订货早期进入,却没有下订单的,可能有订货欲望,订货失败的顾客每天有二百六十人左右。
田川对爸妈说道:“你们看,现在的订货失败率大概有20%,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数字。只有等这个数字上升到30%以上时,才能考虑提高出货量。在此之前,宁可把多余的蔬菜喂鸡,也不能盲目扩大供应,或把多余的蔬菜低价卖给其他人。当然,我们喂鸡的是品质最差的部分,对外的说法是蔬菜品质达不到商品要求。”
田川问老爸:“现在每天多出来的蔬菜有多少?”
田爸说:“其实也不算多,有时会有两三百人份,有时也会被订完,也出现过订单凑不足的情况。”
“其实产量的多余数量并不多,是不是?即使为了不让顾客订单无法满足,我们也要把预期产量控制一下。先这样维持一段时间吧,婷姐那里还在扩招新会员,很快我们的出货量就会真的供不应求的。”
田爸田妈没有话说了。
说服了爸妈,田川给李涛打了个电话,问起了办加油站的办法。李涛有些好奇,问道:“弄这个东西,可不像你的风格呀。再说,一个加油站,一年几百万到千把万的利润,你也会看在眼里?”
田川说道:“我这不是想给我姐姐找一个来钱的道儿嘛,她们两口子都是老师,每人一年下来不过一万多块钱的收入,实在太少了,养个车都费劲。”
“这倒是个办法,”李涛说道,“只要地方上没有麻烦,挺省心的。既然是给你姐姐的,那就交给我了。你只要找到合适的地方,其他事都交给我来办。一个加油站的投资也没多少,二百万就足够了。”
既然李涛答应了帮他办加油站的手续,田川就放心下来。又给青龙镇的许胖子打了个电话:“胖哥,在哪儿发财呢?我这不刚去了一趟美国嘛,带了点小玩艺回来,有你的一份。晚上我找你喝酒去,怎么样?”
许胖子痛快的答应下来。田川连忙把带回来的东西整理了一下,找出来一个在洛杉矶买的LV的钱包,又拿了两瓶洋酒和一条洋烟,开车去找许胖子了。
第二天,田川就和青龙镇签了协议,在镇南头公路边占了五亩地,用来建加油站。
…………
从上次田川生病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村里的不少人家种植的供采摘的蔬菜已经陆续成熟了。在村长王大勇和村支书田龙的不懈努力下,在十天前,第一批来自津市的旅游采摘团已经到了村里。采摘团采摘蔬菜,认识农作物,体验农业劳动,采购村里的土特产,对这次行程总体上比较满意。亲自采摘的蔬菜的价格比市场价要高一点,对此,旅游团的人们普遍能够接受,毕竟亲自采摘的乐趣是平时体验不到的。而种植户也可以接受,相对于卖给批发商的话,只能卖到零售价的一半不到,虽然顾客的直接采摘造成了一定的浪费,但相对于批发价来说,收入还是有明显的增加。
除了蔬菜种植户外,饭馆、土特产销售等都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
原大队部所在地,农村博物馆的建筑已经基本完成了,这是一片比较高大的仿古建筑,没有流行的琉璃瓦等富贵的宫庭元素,没有各种传说中的神兽雕塑,只有比较朴素的灰墙青瓦,只是房子建筑的比较高大,以适用于博物馆的展出需要。
目前已经开放的展馆有三座:传统农具馆、家庭生活馆和四季劳动馆,还有一座土坯房建筑模型正在建设中。
传统农具馆中,展出了大量的传统农具。这些农具包括牲畜劳动用的各种挽具类、运输车辆工具类、田间耕作用到的各种犁、碡轴、石碾等畜力工具、还有多种锄头、镐头、叉类、锹类、刀具等手工工具。在组织博物馆的时候,田川提出的最侧重的就是这些工具的收集和展出,这是田川最担心消失的东西。有一些工具,已经找不到实物,田川不得不请一些老手艺人出手,根据记忆重新制作。这些工具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多是用木材、藤类、石头、绳索等制作而成,在一些极为必要和关键的部位,才会有金属出现。比如农村最常见的犁,整体全为木制,只有深入土中的犁头是铸铁的,与土壤摩擦剧烈的底部,也是采用比较坚硬耐磨的枣木制作的,而不是金属,由此可以看出,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过去,金属是多么珍贵的材料了。馆中对各种农具的特点和用法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不少还附有使用图,有的是绘画,多数是照片。这些照片是村民们模拟摆拍的,极少有真实的老照片,在以前的农村,照像是一件极度奢侈的行为,谁也不会把珍贵的底片用在平凡的日常劳动中。
家庭生活馆展出的是普通农家的日常生活场景。
家庭主妇是生活馆的中心主题。全家人的全部衣物和鞋袜之类,都要由家庭主妇用布料动手裁缝,在更早一些的时候,采棉、轧花、纺线、织布等工作都要自己动手完成,其劳动强度更是大到难以想象。而且为了节省灯油,多数人家晚上一般是不点灯的,这一切工作都要在白天完成。
炊具部分更有特色。铁锅、菜刀和锅铲往往是一家最大的三件铁器,所以两家打架时砸破对方家里的铁锅是极其严重的行为。家里的一切饭菜都是出自这一口铁锅,不要担心太麻烦,饭菜基本都是菜或粥在下,主食在上,一次完成的。多数时候的下饭菜是大缸里腌制的咸菜,其他的菜包括白菜、土豆什么的,都会在大锅里用盐熬熟。炒菜是很少出现的,这一点可以从炒菜放油用的一个铜钱大的平底片状的油勺中看出来。
从这里展示的各种生活用品中,人们能够清晰的感受到那时人们生活的艰辛,很多来旅游的孩童们表示,根本无法想象如何长年累月的在这样的条件下生活。
最后的四季劳作馆,更是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一年四季,没有农闲的时候,除了春节前后的二十天左右,基本每天田间都有工作要做。耕种、施肥、除草、为了保墒而进行的翻地、还有浇水、收获等等等等。还有收获后的工作——打场,这项工作往往要持续一到两周的时间,也是人们最辛苦、最紧张的时间。在地里的农活稍微宽松的时候,还有其他工作需要完成,土坯房和院墙需要每年修葺,积攒的粪肥需要发酵破碎,饲养的牲畜需要准备草料,一个冬天烧柴需要收集准备等等,小孩子一般从六七岁就要开始参与简单的劳动了,到十三四岁,就能做几乎全部农活了。而家庭妇女除了要洗衣做饭带孩子操持家务外,在农忙时还要参与田间劳动。尤其是出嫁前的姑娘,往往要顶上几乎一个男人的工作。全部手工劳动带来的巨大工作量,让人们的日常工作变得极为辛劳。
有些农户除了这些基础的工作外,还做一些经济性的活动,可以赚一些额外的钱,比如种一个菜园,经营一个豆腐作坊,或是轧花坊、榨油坊等,所有这些工作都要在农活比较清闲的时候,抽早晚的时间来做。
城市人对于农村的生活缺少明确的概念,对于完全自给自足的小农时代封闭的农村生活更是闻所未闻,农村博物馆给他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大家对于这个小小的特色博物馆的反应相当不错。
田川在回家的第二天,找了村长王大勇和书记田龙来家里喝酒。在酒席间,田川提出了想组织农业合作社的想法。这个想法是他在美国期间形成的,就是想把村里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
具体的经营思路是这样的:村里成立土地合作社,和各家签订土地转包合同,把村里的大部分土地集中起来,按季节一年两次付给各家固定的产量,按约定日期的粮食牌价折算成现金支付。各家不能影响合作社的种植项目。这样,各家可以有效的避免今年的大水这样的损失,也免除了费心费力的田间劳动。现在几乎所有人家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各企业工作,农忙时的劳动是很让人无奈的,而土地一年的经营收益有限,也是比较鸡肋的。田川的基本想法是每年的十月三十一日按当日牌价支付每亩地800斤玉米的价款,六月三十日按当日牌价支付800斤小麦的价款。协议需要一次性签订五年以上,他准备用这些土地种植比较健康的小麦和玉米及各种杂粮,供应会员们的需要。就目前的会员数量看,他大概需要600-800亩地来做这些,约占村里土地的三分之二。
王大勇和田龙对他的这一想法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仍旧种植大田作物,每年支付的粮食款太多了,各家农户自己经营土地,每年的产出也没有这两个800斤这么多。田川解释说:“我种植的粮食,将来的售价会比市场价高出一些,所以不会亏本的。”
王大勇说:“按你提出的条件,村里大多数人家都会同意的。但你不肯包下全部土地,这有些不好办。把谁家甩下也不好。还有就是,可能会有少数人家不愿意加入,也会是个问题。”
田龙说道:“能不能重新分配一下土地?把甩下的土地重新分配,不愿意入社的也重新分配过去,把可以入社的部分集中起来,方便管理。”
田爸在旁边插嘴说道:“就怕有的人家不同意挪地方,比如刚刚建了大棚的人家,他投入那么大,让他换一块地,损失太大了,肯定不会同意的。”
田川说道:“这个事我也只是刚刚想到不久,也没有往细处想过。这些天你们帮我想想,看有没有好的办法。我想,这是对多数村民有利的事情,总应该有办法的。如果实在没有办法,也不要强求,我也不是一定要这么做。”(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