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香港“硅谷”计划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重生之科技香江最新章节!
石莫知道未来香港经济失落的原因是没有创新的土壤,没有实体行业支撑导致的。
那么他现在能做的就是趁早补全这些。
没有创新的土壤?创业成本太高?没条件创业?香港该大力发展什么行业呢?
对比借鉴其他未来发展的很好的城市,以提供思路。
比如:新加坡,就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两者条件相似,同属亚洲四小龙,但它却是个制造业强国,2019年时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
新加坡自独立以来,未雨绸缪,大力扶持实业,几十年后终于打下了石化、芯片产业、机械制造、生物医药在内的制造业四大基石。
有制造业支撑的新加坡,大大增强了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同为亚洲四小龙,在2010年,新加坡经济总量首次超过香港,人均GDP更是远远地将香港甩在身后。
反观香港,产业空心化是其GDP数据落后于新加坡的重要原因。数据显示,金融服务、贸易及物流、旅游、专业服务及工商业支援服务占比超过95%,制造产业微乎其微。
港府也曾经尝试发展互联网、半导体、生物医药等实业,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同样面积狭促的新加坡,地理条件、资源禀赋与香港非常相似,甚至在发展半导体、生物医药产业方向上也不谋而合。
为什么新加坡会成功,香港却失败了?
这是因为,发展实业,既需要眼界,更需要定力。
与光鲜亮丽的金融业相比,制造业是个苦差事,需要耐得住寂寞,下笨功夫,必要时要能做出取舍。
这种取舍,体现在对房地产的态度上。
同样是土地局促,同样是房价高企,但新加坡的居住条件要比香港好太多了。
不可否认,房地产也是重要的经济支柱。但是,新加坡是在不影响民生的基础上发展房地产产业。
1964年,新加坡政府宣布实施“居者有其屋”计划。21世纪后超过80%的新加坡人居住在政府承建的公寓,其余20%的居民则住在有地房产以及私人公寓。
在打压高房价上,新加坡政府也不遗余力。
实施严格的“限售+限购”政策,同时采用低房产税率和高印花税率的税收调控组合,抑制投资需求。
正因如此,新加坡经济才没有像香港那样,被房地产绑架。
21世纪后,人们复盘这次交锋,钦佩新加坡打压房地产、扶持实业的定力与决心。才为香港感到忧虑,未来的香港,能够为世界制造什么?
突然出现一种感觉,天朝把香港的房地产都学到了,什么‘楼花’‘公摊’统统都有,大部分钱也都涌向了房地产。
投资买房的人比办工厂的老板还赚钱,也更容易,谁还做实业啊。
都拿钱放在房子上等它升值,这样更安全更简单,还不用操心生产杂事,等着下一波年轻人来接盘就好。
大家都想着国家队是肯定不敢让房地产崩溃的,赌运气,最后就看谁倒霉了。
指不定今天身家数百万,一觉醒来,明天就负债上百万了。
但这样长久积累后,国民经济也越来越虚了。实业兴邦才是正道啊。
那么现在石莫该怎么做?又能够做什么?
目前的港英政府还在关注香港的前途问题,注定不会主动引导香港实体产业崛起,努力发展香港经济,他们坐着收地租多简单,多轻松容易啊,反正以后这些都可能不是他们的,去流那么多汗,操那份闲心做啥。
但如果不趁着现在的有利时机去发展相关实业,等到97年后,港府再想有所作为,已经迟了。
别人都已经布局十年、二十年时间,到时想追赶,差人家一两代的技术,就只能在后面吃灰了。
跟中国“缺芯少魂”的情况一样,别人建好的技术与市场护城河,不是那么好突破的。到时香港财阀“李嘉诚们”的力量也壮大了,内部阻挠更多,想摆脱产业空心化更不容易。
港府:我实在太难了。
因此,石莫想趁着现在资本密集的高附加值新兴行业,成为经济发展潮流时,就顺应时代的发展,着手投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信息科技等产业。
比如:IT信息行业中,七十年代主导产业是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八十年代的主导产业主要有计算机及其处理器和计算机软件,九十年代后主导产业就是互联网业的发展了。
仅到2009年,美国IT相关的服务行业及IT核心领域的人才有1020万。
21世纪,农民大量减少,但程序员却崛起了,IT行业正需要海量的码农,去建设网络世界。在这个朝阳行业,完全能够满足未来香港的发展需求。
发展信息科技行业,最少能为香港增加80万个就业岗位。
因此石莫有一个很大的构想,那就是买下新界元朗区剩下的400多公顷农田(太生围、和生围),打造出一个香港的“硅谷”。
以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香港一流大学,如香港科技大学、城市大学、医科大学和新世界大学等未来世界名校为依托,建设一个科学城,香港的“硅谷”。
使其成为一个融科学技术、生产管理为一体,庞大的香港、亚洲乃至世界电子科技含互联网创业的高地!
科学城是专门设置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机构的一种卫星城。
建设科学城既可减轻大城市拥挤程度,也有利于促进科学事业发展,便于利用大城市的社会环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丰富的情报资料。
石莫打算把后世那里依旧是一片农田的地区,建设好相关基础设施,成为一个400多公顷,也就是400多万平方米的创业小镇,再把里面的工业建筑以低价租金租给了一些小的科技创业公司,作为一个重要的技术诞生地。
在石莫的规划中,香港科学城有4个功能组团区:电子信息产业区、生物医药产业区、新材料与新能源产业区、综合研发孵化服务区。
未来将要建成一个200万平方米的企业孵化器、100万平方米公共技术平台和100万平方米的生活配套设施。
石莫为香港各个大学的“青年才俊”们创造这么好的创业条件,这样未来香港的人才就不会再大量的流失。
还可以吸引无数想去美国硅谷的清华、科大等中国大学的毕业生改道来香港,因为他们在香港就可以寻求技术上的突破,在互联网领域大显身手,不用跑到其他国家去。
有资料显示:硅谷8000家电子、通讯及软件公司中,约有2000多家由华人工程师执掌业务要津,而华人员工的总人数已达25万之多。
另据一项调查显示,五分之一的硅谷工程师具有华人的血统,有约18%的华人担任着硅谷公司总裁。
当然,从硅谷出来回国创业的科技人员也很多很多,如百度总裁李彦宏,回国转做投资人的陈宏、朱敏、邓锋、谢青,微软工程师李天放。回国创业14年,想在郑州建一座硅谷的王为工等等。
石莫想在香港建一座硅谷,其实并不容易,任重道远,成功的可能性不高。
首先,他为了接下来在国内做的超级重大布局,需要海量的资金,那么就不能把手里的钱都用来买地,现在买地的钱都不够。
他只能等到今年九月份后,香港地产全面崩溃,地价大跌,试试能否买入,才有一点可能被他买到。
但港英政府不傻,很可能根本就不会卖。这样一来,到84年地皮买卖的‘限制令’下达后,石莫就再也没机会了。
能否改变香港未来的产业格局,保持香港的繁荣与稳定,石莫他自己也不知道能否成功,只能看天意了。
石莫知道未来香港经济失落的原因是没有创新的土壤,没有实体行业支撑导致的。
那么他现在能做的就是趁早补全这些。
没有创新的土壤?创业成本太高?没条件创业?香港该大力发展什么行业呢?
对比借鉴其他未来发展的很好的城市,以提供思路。
比如:新加坡,就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两者条件相似,同属亚洲四小龙,但它却是个制造业强国,2019年时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
新加坡自独立以来,未雨绸缪,大力扶持实业,几十年后终于打下了石化、芯片产业、机械制造、生物医药在内的制造业四大基石。
有制造业支撑的新加坡,大大增强了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同为亚洲四小龙,在2010年,新加坡经济总量首次超过香港,人均GDP更是远远地将香港甩在身后。
反观香港,产业空心化是其GDP数据落后于新加坡的重要原因。数据显示,金融服务、贸易及物流、旅游、专业服务及工商业支援服务占比超过95%,制造产业微乎其微。
港府也曾经尝试发展互联网、半导体、生物医药等实业,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同样面积狭促的新加坡,地理条件、资源禀赋与香港非常相似,甚至在发展半导体、生物医药产业方向上也不谋而合。
为什么新加坡会成功,香港却失败了?
这是因为,发展实业,既需要眼界,更需要定力。
与光鲜亮丽的金融业相比,制造业是个苦差事,需要耐得住寂寞,下笨功夫,必要时要能做出取舍。
这种取舍,体现在对房地产的态度上。
同样是土地局促,同样是房价高企,但新加坡的居住条件要比香港好太多了。
不可否认,房地产也是重要的经济支柱。但是,新加坡是在不影响民生的基础上发展房地产产业。
1964年,新加坡政府宣布实施“居者有其屋”计划。21世纪后超过80%的新加坡人居住在政府承建的公寓,其余20%的居民则住在有地房产以及私人公寓。
在打压高房价上,新加坡政府也不遗余力。
实施严格的“限售+限购”政策,同时采用低房产税率和高印花税率的税收调控组合,抑制投资需求。
正因如此,新加坡经济才没有像香港那样,被房地产绑架。
21世纪后,人们复盘这次交锋,钦佩新加坡打压房地产、扶持实业的定力与决心。才为香港感到忧虑,未来的香港,能够为世界制造什么?
突然出现一种感觉,天朝把香港的房地产都学到了,什么‘楼花’‘公摊’统统都有,大部分钱也都涌向了房地产。
投资买房的人比办工厂的老板还赚钱,也更容易,谁还做实业啊。
都拿钱放在房子上等它升值,这样更安全更简单,还不用操心生产杂事,等着下一波年轻人来接盘就好。
大家都想着国家队是肯定不敢让房地产崩溃的,赌运气,最后就看谁倒霉了。
指不定今天身家数百万,一觉醒来,明天就负债上百万了。
但这样长久积累后,国民经济也越来越虚了。实业兴邦才是正道啊。
那么现在石莫该怎么做?又能够做什么?
目前的港英政府还在关注香港的前途问题,注定不会主动引导香港实体产业崛起,努力发展香港经济,他们坐着收地租多简单,多轻松容易啊,反正以后这些都可能不是他们的,去流那么多汗,操那份闲心做啥。
但如果不趁着现在的有利时机去发展相关实业,等到97年后,港府再想有所作为,已经迟了。
别人都已经布局十年、二十年时间,到时想追赶,差人家一两代的技术,就只能在后面吃灰了。
跟中国“缺芯少魂”的情况一样,别人建好的技术与市场护城河,不是那么好突破的。到时香港财阀“李嘉诚们”的力量也壮大了,内部阻挠更多,想摆脱产业空心化更不容易。
港府:我实在太难了。
因此,石莫想趁着现在资本密集的高附加值新兴行业,成为经济发展潮流时,就顺应时代的发展,着手投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信息科技等产业。
比如:IT信息行业中,七十年代主导产业是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八十年代的主导产业主要有计算机及其处理器和计算机软件,九十年代后主导产业就是互联网业的发展了。
仅到2009年,美国IT相关的服务行业及IT核心领域的人才有1020万。
21世纪,农民大量减少,但程序员却崛起了,IT行业正需要海量的码农,去建设网络世界。在这个朝阳行业,完全能够满足未来香港的发展需求。
发展信息科技行业,最少能为香港增加80万个就业岗位。
因此石莫有一个很大的构想,那就是买下新界元朗区剩下的400多公顷农田(太生围、和生围),打造出一个香港的“硅谷”。
以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香港一流大学,如香港科技大学、城市大学、医科大学和新世界大学等未来世界名校为依托,建设一个科学城,香港的“硅谷”。
使其成为一个融科学技术、生产管理为一体,庞大的香港、亚洲乃至世界电子科技含互联网创业的高地!
科学城是专门设置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机构的一种卫星城。
建设科学城既可减轻大城市拥挤程度,也有利于促进科学事业发展,便于利用大城市的社会环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丰富的情报资料。
石莫打算把后世那里依旧是一片农田的地区,建设好相关基础设施,成为一个400多公顷,也就是400多万平方米的创业小镇,再把里面的工业建筑以低价租金租给了一些小的科技创业公司,作为一个重要的技术诞生地。
在石莫的规划中,香港科学城有4个功能组团区:电子信息产业区、生物医药产业区、新材料与新能源产业区、综合研发孵化服务区。
未来将要建成一个200万平方米的企业孵化器、100万平方米公共技术平台和100万平方米的生活配套设施。
石莫为香港各个大学的“青年才俊”们创造这么好的创业条件,这样未来香港的人才就不会再大量的流失。
还可以吸引无数想去美国硅谷的清华、科大等中国大学的毕业生改道来香港,因为他们在香港就可以寻求技术上的突破,在互联网领域大显身手,不用跑到其他国家去。
有资料显示:硅谷8000家电子、通讯及软件公司中,约有2000多家由华人工程师执掌业务要津,而华人员工的总人数已达25万之多。
另据一项调查显示,五分之一的硅谷工程师具有华人的血统,有约18%的华人担任着硅谷公司总裁。
当然,从硅谷出来回国创业的科技人员也很多很多,如百度总裁李彦宏,回国转做投资人的陈宏、朱敏、邓锋、谢青,微软工程师李天放。回国创业14年,想在郑州建一座硅谷的王为工等等。
石莫想在香港建一座硅谷,其实并不容易,任重道远,成功的可能性不高。
首先,他为了接下来在国内做的超级重大布局,需要海量的资金,那么就不能把手里的钱都用来买地,现在买地的钱都不够。
他只能等到今年九月份后,香港地产全面崩溃,地价大跌,试试能否买入,才有一点可能被他买到。
但港英政府不傻,很可能根本就不会卖。这样一来,到84年地皮买卖的‘限制令’下达后,石莫就再也没机会了。
能否改变香港未来的产业格局,保持香港的繁荣与稳定,石莫他自己也不知道能否成功,只能看天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