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失败(为新书求推荐)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创业吧学霸大人、末日大佬速成指南、神棍日记、快穿苏妲己、星际壕婚:怂妻猖狂、位面之时空之匙、诸天供应商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帝国的朝阳最新章节!
(无语的新书《铁血宏图》已经同步更新,您的每一个推荐、每一个收藏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极为珍贵的!新书不易,还请大家多多支持,拜谢!《铁血宏图》小说群:150536833,欢迎书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嘿嘿!再次重申,新书不会影响老书!老书会正常更新。PS:这推荐是为新书求的!大家可不要投错了!)
虽然是江南,但晚秋的清晨还是显得有些清凉。天空泛出鱼肚白,早起的鸟儿已开始鸣叫起来。在那古老的城墙上那钟楼依如往昔一般,再一次敲响了钟楼,低沉浑厚的钟声在城市上空久久回荡着。
随着天空渐渐通亮,城外钟声敲过之后,整个城市苏醒过来。城里的房屋鳞次栉比,一个紧接着一个,一片紧接着一片,虽高低有别新旧不一,却都是一样的颜色,从远处望去青灰色一片。
似乎相比于过去这座小城,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但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却能够体会到与过去的不同。现在那些女人们再也不需要忍受着异味端出马桶将其放在门前,等待着掏粪工将其收走——去年,旧城区下水道的筑通,淘汰了城外的粪场,同样也淘汰了百姓家中的马桶,当然,初时居民们并不乐意,就像对自来水的抵触一般,但在卫生警察的介入后,水井被填封,木马桶被没收,人们纵是不愿,也只能接受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正如同卫生警察不定期的检查居民家居卫生环境,为了应付检查,他们总是会将家里家外打扫干净,以避免扫街的惩罚,习惯一但养成,便会一直延续下来,司空见惯了,大家自然也就习惯了。
当然,还有小孩上学,从五年前开始,当第一所国民小学堂于城隍庙中开办之后,那些从北方来的教员,便在警察的陪同下逐户上门通知——所有年龄在14岁以下的孩子必须上学,这是强迫的,无论男孩女孩,不上学的话,父母会被课以重罚。初时有人不当成回事,可随后,随着多人被警察局逮捕,老百姓终于知道,原来读书也是可以强迫的。
无论是否适应,在过去的六年里,人们总是在不断的适应着,适应着生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大都是由官府强加的,也正是这种强加,使得人们正在养成新的习惯,也使得这城市出现新的变化,比如那宽达的十米的主街,还有街道两侧的路灯,现在,对于城中的人们来说,他们已经适应了这些变化,正如同他们适应了每晚路灯点亮城市的一幕,许多事情一但成为习惯,就很难改变。
正如同此时,那些排着队往学校走去的学生娃,已经不再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对于城中的市民来说,这些早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站在学校的门边,作为校长的程希远看着学生们排队进入学校时,脸上总带着笑容,每当学生们向他鞠躬问好时,他也会微微鞠首欢迎他们来到学校,做为校长,每天,他都会在校门处等待着他的学生。
六年前,以童生的身份进入市速成师范学习——当年数以百万计的童生、秀才,大都进入师范,这是在废除科举后,朝廷于所有人的最后一次安置。于师范毕业的他参与创办了这所学校,现在,曾经的同僚们大都已经调往其它学校,只有他还留在这里,作为校长管理着这所学校。
对于学校里的学生,程希远总有着很多的期待,尽管这只是一所四年制的义务初小,但去年,超过八成的学生考取了高小,而其中六成选择继续就读,这是一个极为难得的比例,毕竟从全国来看,即便是在城市中愿意继续读高小的比例也不超过30%。毕竟高小虽然仍免除学费,但其并不是强迫的。
“只要他们中间,能再有三成的人愿意读初中,然后……”
当然,程希远非常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与高小的免费不同,中学教育是收费的,除非学业优秀者会给予免除学杂费外,每年需要二十元的学费,虽说现在的工薪家庭每个月也有几十元的收入,但不是每个家庭都愿意掏出这笔钱,贫民阶层就更有心无力。况且,孩子上了学,家里还少了一个人干活不是?
想到这,程希远不禁想到去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的十几名学生,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贫民阶层,原本,他们的家长甚至都不愿意让他们继续读书,作为他们曾经的校长,他用了一个暑假的时间去游说他们的家长,但是,明年呢?明年他们高小毕业之后呢?
“哎……”
长叹口气,心知这些事情已经不再是他所能问及的程希远,看了下时间,在时针指向八点的时候,他便进了校园,校工见校长进校,连忙关闭学校的大门,再有学生来,便算做迟到了,要留堂打扫校园卫生作为惩罚。
依如往日一般,在老师们进入教室前,教室内是哄乱的,学生们在那里吵吵喳喳的说着话,而在老师进入教室的瞬间,教室中立即恢复了安静,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清了清嗓子,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朗声说道。
“向陛下御影敬礼!”
向御影敬礼这是国民小学的典仪,实际上也是一种思想上的浸透,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像现在的中华帝国一般,将陛下的御影悬挂至每一所学校以及公务机构,而在学校之中,这些儿童每天都要向御影敬礼,久而久之一种潜意识的臣服与效忠,就会在这种不断的重复之中被烙进他们的意识之中。
当然,没有任何人觉得这有什么,毕竟即便是在西洋国家,在典礼仪式上向御影敬礼,都是再正常不过之事,但却没有任何国家像中国一般,通过每天清晨的这种带着敬畏之心的敬礼,去进行某种洗脑,这当然并非出自教育部的官员之手,实际上完全出自皇帝本人,是基于对心理学的了解,他才会颇费苦心的制定了一些政策。
“背诵《教育敕语》!”
在中国,每一所学校里的每一个学生,每天上课前都必须背诵《教育敕语》,《教育敕语》是六年前国家初建时,以皇帝的名义发布,凡是受到基础教育者都必须背诵,做到人人过关,个个会背的。而这种背诵同样也是出自皇帝本人的授意,洗脑正是通过千万遍的重复,正是在这种每天不断的重复之中,这些背诵者才会受《教育敕语》那短短几百字的影响,这短短的几百字,看似不长,可却在他们人生中最易受到影响的儿童时期,通过每天的重复,将其烙进他们的大脑中,记忆里,最终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中不断的影响到他们,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举措。
“……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乎此。尔臣民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和于夫妇、信与朋友、恭俭持己、博爱及众、修习学业以启发心智、成就德器。进广公益、开世务、常重国法……”
教室中传出的孩子们那稚嫩的背诵声时,程希远的神情显得极为凝重,他也随着学生们一同背诵这《教育敕语》,尽管中国直到现在都没有议定宪法,但在某种程度上,这部《教育敕语》却被人视若中国的宪法。
而之所以会被如此理解,是因为在《教育敕语》说明上自皇帝、下至黎民百姓,均要一体遵守。皇帝遵守意味着政府不改变教育宗旨,百姓遵守是要奉行。不过,皇帝与臣民“俱拳拳服膺”,表明它具有约法的性质,与旧时绝对****君主制下皇帝自外于自己命令的情况有别。而且现在帝国常用的“上下一体”不只是君主要求臣民与他“一体”,而是君主也要受到约法的约束,与民众成为一体。
或许,相比于其它,这部《教育敕语》中透露出的含义才是最重要的,作为旧时的读书人程希远自然对《敕语》中的“忠”与“孝”持以赞同态度,这是符合中国传统道德要求的,也正因如此,对于新朝,这也是他最欣赏之处。数之历朝历代,从未有像中华朝一般,如此重视教育。正如《教育敕语》中透露出的重视教育之意,程希远相信,也许十几年,这些一代人长大之后,他们绝不会阻止自己的孩子接受进一步的教育。因为他们是在《教育敕语》的影响下的第一代人,他们比自己的父辈更清楚教育的意义。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
作为教育大臣的蔡元培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的神情显得有些谨慎,在教育部中,他是一个另类——并非科班出身,教育部很多官员都是毕业于国内或者国外大学,本就是学习教育出身,而他这个壬辰年的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却是在受到“壬辰之变”的冲击,方才接触西学,三年后,应袁世凯的邀请任浙江中西学堂监督,不过尽管并非学教育出身,但在随后的十年间,在他的努力下由中西学堂演变的中西大学,早已经成为江浙一带的知名大学,而他本人也成为了全国知名的教育家。
去年,他接受皇帝的任命,放弃大学教职,成为教育大臣。而出人意料的是,上任之后,他并没有大刀阔斧的推行改革,而且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全国考察,与前任教育大臣偏重考察城市不同,他的脚步更多的是在农村。
“陛下,或许,经过陛下和诸大臣的努力,用了六年的时间,于全国建立237651所小学,真正做到了“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且不说上百万教师的培训,但就是督促适龄少年儿童进学校学习,就是一件难事,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种种阻力,中央政府便采取高压政策,通过专门法律以警察强迫执行,结果引起地方当局和民众对中央的不满。
但即便如此,中央政府依然不改初衷,陛下本人更是多次于多个场合强调“普及教育、纳税和服兵役成为国民的三大义务”,甚至提及“若有官员抵触三大义务,当依法罚处”。也正是得益于这种高压政策,才使使中国在短期内在全国完全实现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最早国家之一。通过普及初等教育,国民的知识水平和基本素质普遍提高,为经济的迅速发展准备了良好的基础。
“失败的?”
唐浩然诧异的看着蔡元培,这怎么可能,在他看来,现在的教育是成功的。
“陛下,在我们年到,现在工厂中许多学徒工都具备初小文化程度的同时,也必须要看到另一面,就是与此同时,在农村,依然流传着教育无用论,对于大多数农村家长而言,他们之所以送子女进学校接受教育,是因为畏惧100元的罚金或者长达四年的劳役惩罚,但这些孩子能上完初小就不错了,而其中若是有高小毕业的,肯定算是佼佼者。无论其是否能够考取初中,当然有很多时候,即便是他们考中了初中,因为成绩勉强通过,所以不可能取得奖学金,只能被迫弃学,但这样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小孩在小学里念了六年书,穿起一件学生装,便不屑于帮助文盲的哥哥干农活,帮父亲种田了,因为他自觉自己是特殊阶级了,这些人就像是过去的童生一样,以读书人自居……”
蔡元培说的极为委婉,实际上,他想要说的远比这更为刺耳——现在的教育培养出了更多的的“百无一用的书生”或者说,将更多的人变成了“废物”。
“于乡间,这些读了六年书的高小生,他们既不能帮助家人干活,又不屑于此,甚至,他们同样不屑于进城务工,于他们看来,即便是进入工厂也是辱没了他们,陛下,这是不是可以视为教育的失败呢?”
“这……”
蔡元培的话完全超出了唐浩然的理解,怎么会这样?他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怎么会这样?原本在他看来,教育是成功的,他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普及了教育,令数千万适龄儿童进入学堂,教育提高了国民的道德文化修养.培养了国民的社会公德和卫生习惯,可以说是许多人交口称赞的,甚至有人用新国民来称呼那些人。但是……怎么却又培养了一批废物?(未完待续。)
(无语的新书《铁血宏图》已经同步更新,您的每一个推荐、每一个收藏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极为珍贵的!新书不易,还请大家多多支持,拜谢!《铁血宏图》小说群:150536833,欢迎书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嘿嘿!再次重申,新书不会影响老书!老书会正常更新。PS:这推荐是为新书求的!大家可不要投错了!)
虽然是江南,但晚秋的清晨还是显得有些清凉。天空泛出鱼肚白,早起的鸟儿已开始鸣叫起来。在那古老的城墙上那钟楼依如往昔一般,再一次敲响了钟楼,低沉浑厚的钟声在城市上空久久回荡着。
随着天空渐渐通亮,城外钟声敲过之后,整个城市苏醒过来。城里的房屋鳞次栉比,一个紧接着一个,一片紧接着一片,虽高低有别新旧不一,却都是一样的颜色,从远处望去青灰色一片。
似乎相比于过去这座小城,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但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却能够体会到与过去的不同。现在那些女人们再也不需要忍受着异味端出马桶将其放在门前,等待着掏粪工将其收走——去年,旧城区下水道的筑通,淘汰了城外的粪场,同样也淘汰了百姓家中的马桶,当然,初时居民们并不乐意,就像对自来水的抵触一般,但在卫生警察的介入后,水井被填封,木马桶被没收,人们纵是不愿,也只能接受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正如同卫生警察不定期的检查居民家居卫生环境,为了应付检查,他们总是会将家里家外打扫干净,以避免扫街的惩罚,习惯一但养成,便会一直延续下来,司空见惯了,大家自然也就习惯了。
当然,还有小孩上学,从五年前开始,当第一所国民小学堂于城隍庙中开办之后,那些从北方来的教员,便在警察的陪同下逐户上门通知——所有年龄在14岁以下的孩子必须上学,这是强迫的,无论男孩女孩,不上学的话,父母会被课以重罚。初时有人不当成回事,可随后,随着多人被警察局逮捕,老百姓终于知道,原来读书也是可以强迫的。
无论是否适应,在过去的六年里,人们总是在不断的适应着,适应着生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大都是由官府强加的,也正是这种强加,使得人们正在养成新的习惯,也使得这城市出现新的变化,比如那宽达的十米的主街,还有街道两侧的路灯,现在,对于城中的人们来说,他们已经适应了这些变化,正如同他们适应了每晚路灯点亮城市的一幕,许多事情一但成为习惯,就很难改变。
正如同此时,那些排着队往学校走去的学生娃,已经不再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对于城中的市民来说,这些早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站在学校的门边,作为校长的程希远看着学生们排队进入学校时,脸上总带着笑容,每当学生们向他鞠躬问好时,他也会微微鞠首欢迎他们来到学校,做为校长,每天,他都会在校门处等待着他的学生。
六年前,以童生的身份进入市速成师范学习——当年数以百万计的童生、秀才,大都进入师范,这是在废除科举后,朝廷于所有人的最后一次安置。于师范毕业的他参与创办了这所学校,现在,曾经的同僚们大都已经调往其它学校,只有他还留在这里,作为校长管理着这所学校。
对于学校里的学生,程希远总有着很多的期待,尽管这只是一所四年制的义务初小,但去年,超过八成的学生考取了高小,而其中六成选择继续就读,这是一个极为难得的比例,毕竟从全国来看,即便是在城市中愿意继续读高小的比例也不超过30%。毕竟高小虽然仍免除学费,但其并不是强迫的。
“只要他们中间,能再有三成的人愿意读初中,然后……”
当然,程希远非常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与高小的免费不同,中学教育是收费的,除非学业优秀者会给予免除学杂费外,每年需要二十元的学费,虽说现在的工薪家庭每个月也有几十元的收入,但不是每个家庭都愿意掏出这笔钱,贫民阶层就更有心无力。况且,孩子上了学,家里还少了一个人干活不是?
想到这,程希远不禁想到去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的十几名学生,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贫民阶层,原本,他们的家长甚至都不愿意让他们继续读书,作为他们曾经的校长,他用了一个暑假的时间去游说他们的家长,但是,明年呢?明年他们高小毕业之后呢?
“哎……”
长叹口气,心知这些事情已经不再是他所能问及的程希远,看了下时间,在时针指向八点的时候,他便进了校园,校工见校长进校,连忙关闭学校的大门,再有学生来,便算做迟到了,要留堂打扫校园卫生作为惩罚。
依如往日一般,在老师们进入教室前,教室内是哄乱的,学生们在那里吵吵喳喳的说着话,而在老师进入教室的瞬间,教室中立即恢复了安静,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清了清嗓子,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朗声说道。
“向陛下御影敬礼!”
向御影敬礼这是国民小学的典仪,实际上也是一种思想上的浸透,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像现在的中华帝国一般,将陛下的御影悬挂至每一所学校以及公务机构,而在学校之中,这些儿童每天都要向御影敬礼,久而久之一种潜意识的臣服与效忠,就会在这种不断的重复之中被烙进他们的意识之中。
当然,没有任何人觉得这有什么,毕竟即便是在西洋国家,在典礼仪式上向御影敬礼,都是再正常不过之事,但却没有任何国家像中国一般,通过每天清晨的这种带着敬畏之心的敬礼,去进行某种洗脑,这当然并非出自教育部的官员之手,实际上完全出自皇帝本人,是基于对心理学的了解,他才会颇费苦心的制定了一些政策。
“背诵《教育敕语》!”
在中国,每一所学校里的每一个学生,每天上课前都必须背诵《教育敕语》,《教育敕语》是六年前国家初建时,以皇帝的名义发布,凡是受到基础教育者都必须背诵,做到人人过关,个个会背的。而这种背诵同样也是出自皇帝本人的授意,洗脑正是通过千万遍的重复,正是在这种每天不断的重复之中,这些背诵者才会受《教育敕语》那短短几百字的影响,这短短的几百字,看似不长,可却在他们人生中最易受到影响的儿童时期,通过每天的重复,将其烙进他们的大脑中,记忆里,最终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中不断的影响到他们,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举措。
“……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乎此。尔臣民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和于夫妇、信与朋友、恭俭持己、博爱及众、修习学业以启发心智、成就德器。进广公益、开世务、常重国法……”
教室中传出的孩子们那稚嫩的背诵声时,程希远的神情显得极为凝重,他也随着学生们一同背诵这《教育敕语》,尽管中国直到现在都没有议定宪法,但在某种程度上,这部《教育敕语》却被人视若中国的宪法。
而之所以会被如此理解,是因为在《教育敕语》说明上自皇帝、下至黎民百姓,均要一体遵守。皇帝遵守意味着政府不改变教育宗旨,百姓遵守是要奉行。不过,皇帝与臣民“俱拳拳服膺”,表明它具有约法的性质,与旧时绝对****君主制下皇帝自外于自己命令的情况有别。而且现在帝国常用的“上下一体”不只是君主要求臣民与他“一体”,而是君主也要受到约法的约束,与民众成为一体。
或许,相比于其它,这部《教育敕语》中透露出的含义才是最重要的,作为旧时的读书人程希远自然对《敕语》中的“忠”与“孝”持以赞同态度,这是符合中国传统道德要求的,也正因如此,对于新朝,这也是他最欣赏之处。数之历朝历代,从未有像中华朝一般,如此重视教育。正如《教育敕语》中透露出的重视教育之意,程希远相信,也许十几年,这些一代人长大之后,他们绝不会阻止自己的孩子接受进一步的教育。因为他们是在《教育敕语》的影响下的第一代人,他们比自己的父辈更清楚教育的意义。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
作为教育大臣的蔡元培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的神情显得有些谨慎,在教育部中,他是一个另类——并非科班出身,教育部很多官员都是毕业于国内或者国外大学,本就是学习教育出身,而他这个壬辰年的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却是在受到“壬辰之变”的冲击,方才接触西学,三年后,应袁世凯的邀请任浙江中西学堂监督,不过尽管并非学教育出身,但在随后的十年间,在他的努力下由中西学堂演变的中西大学,早已经成为江浙一带的知名大学,而他本人也成为了全国知名的教育家。
去年,他接受皇帝的任命,放弃大学教职,成为教育大臣。而出人意料的是,上任之后,他并没有大刀阔斧的推行改革,而且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全国考察,与前任教育大臣偏重考察城市不同,他的脚步更多的是在农村。
“陛下,或许,经过陛下和诸大臣的努力,用了六年的时间,于全国建立237651所小学,真正做到了“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且不说上百万教师的培训,但就是督促适龄少年儿童进学校学习,就是一件难事,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种种阻力,中央政府便采取高压政策,通过专门法律以警察强迫执行,结果引起地方当局和民众对中央的不满。
但即便如此,中央政府依然不改初衷,陛下本人更是多次于多个场合强调“普及教育、纳税和服兵役成为国民的三大义务”,甚至提及“若有官员抵触三大义务,当依法罚处”。也正是得益于这种高压政策,才使使中国在短期内在全国完全实现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最早国家之一。通过普及初等教育,国民的知识水平和基本素质普遍提高,为经济的迅速发展准备了良好的基础。
“失败的?”
唐浩然诧异的看着蔡元培,这怎么可能,在他看来,现在的教育是成功的。
“陛下,在我们年到,现在工厂中许多学徒工都具备初小文化程度的同时,也必须要看到另一面,就是与此同时,在农村,依然流传着教育无用论,对于大多数农村家长而言,他们之所以送子女进学校接受教育,是因为畏惧100元的罚金或者长达四年的劳役惩罚,但这些孩子能上完初小就不错了,而其中若是有高小毕业的,肯定算是佼佼者。无论其是否能够考取初中,当然有很多时候,即便是他们考中了初中,因为成绩勉强通过,所以不可能取得奖学金,只能被迫弃学,但这样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小孩在小学里念了六年书,穿起一件学生装,便不屑于帮助文盲的哥哥干农活,帮父亲种田了,因为他自觉自己是特殊阶级了,这些人就像是过去的童生一样,以读书人自居……”
蔡元培说的极为委婉,实际上,他想要说的远比这更为刺耳——现在的教育培养出了更多的的“百无一用的书生”或者说,将更多的人变成了“废物”。
“于乡间,这些读了六年书的高小生,他们既不能帮助家人干活,又不屑于此,甚至,他们同样不屑于进城务工,于他们看来,即便是进入工厂也是辱没了他们,陛下,这是不是可以视为教育的失败呢?”
“这……”
蔡元培的话完全超出了唐浩然的理解,怎么会这样?他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怎么会这样?原本在他看来,教育是成功的,他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普及了教育,令数千万适龄儿童进入学堂,教育提高了国民的道德文化修养.培养了国民的社会公德和卫生习惯,可以说是许多人交口称赞的,甚至有人用新国民来称呼那些人。但是……怎么却又培养了一批废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