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俏贵妃智斗阉官 遁入深谷 二十三
推荐阅读:仙宫、天下第九、三寸人间、飞剑问道、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血界蛮荒、都市神级仙少、五行御天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江湖方圆最新章节!
皇太后走后,吴德贵想起了太后吩咐他盯紧德妃的事,他突然意识到,太后说德妃“知晓事理”是另有深意的,表面上,太后说的是一句赞语,而实际上,由于太后对德妃的敌意并没有消除,所以,太后所说的“知晓事理”很可能所指的是“很精明,很厉害”,或者是“要知道进退,别太狂”等方面的含义。
吴德贵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他感到,太后对德妃的态度并没有改变,依然是充满敌意的,此次在皇后寝宫,太后对德妃的赞扬,太后下旨为德妃的父亲办葬礼,这些很可能都只是太后对德妃为皇后治好病的一种回报,是太后发威之前的施恩。吴德贵了解太后的处事方式,太后驾驭后宫嫔妃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恩威并施,先施恩而后发威。
吴德贵心想:“如果皇后的身体完全康复,不再需要德妃继续再为她治病,那么,德妃就会重新处于危险之中,眼下,太后对德妃的态度还不错,但这并非是太后对德妃的敌意态度改变了,而是太后装出的一种虚像,太后还需要德妃为皇后治病,所以,她对德妃的态度还比较好,以笑脸对待德妃,其实,太后对德妃依然有很深的敌意,一旦皇后的身体完全痊愈,太后一定又会对德妃下手的,咱家必须找机会将这种危险性尽快告诉让德妃。”
平时,德妃都在皇后寝宫,与皇后、翠莲在一起。吴德贵一时找不到机会单独与德妃说话,他没有办法把眼下的危险性告诉德妃,他心里很着急,突然,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决定先找到太医林平,以便让他也有所准备。
刚才,太后到皇后寝宫来时,林平和职位较低,他没有资格随同太后进去。太后到皇后卧室去的时候。他一直正在为德妃担心,太后离开皇后的寝宫后,林平和正想找机会问吴德贵了解情况,很巧。吴德贵刚好找林平和来了。林和平见吴德贵来找他。他非常高兴,他着急地问:“太后到皇后寝宫来,对德妃的态度怎样呢?有没有刁难德妃?”
“此次太后来皇后寝宫。倒是对德妃的态度很和善,她对德妃治好了皇后的病很高兴,赞扬德妃‘知晓事理’,而且,太后还下旨令咱家为何太医办葬礼,太后很体贴皇后,与德妃的谈话很亲切,大家都认为太后这次来皇后寝宫心情很好。”吴德贵说。
“太后没有刁难德妃就好,在下一直担心德妃在太后面前的处境,一直想找吴公公了解情况,现在好了,经你这样一说,在下放心了,看来,在下的担心是多余的。”林平和心情放松地说。
“那到未必,兴许你的担心有道理的,咱家感到,太后赞扬德妃以及下旨为德妃的父亲办葬礼,只是对德妃治好了皇后的病的一种回报,而不是消除了对德妃的敌意,太后对德妃依然有敌视心态,眼下,太后还需要德妃继续为皇后看病,所以,她对嫔妃摆出笑脸,施一些恩惠,但这很可能是太后的一种权宜之计。”吴德贵说。
“在后宫的嫔妃面前,太后用得着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吗?整个后宫都是由她掌控,她想怎样就怎样,干吗还要装出假象呢?”林平和很厌恶两面三刀的人,他认为太后大权在握,没有必要耍阴谋。
“你对太后不了解,依咱家以往积累的经验来看,太后有一个特点,她特别喜欢先施恩后发威,通常,如果太后对一个人所施的恩惠很多,那么,接下来很可能对这个人的处罚也会很重,所以,太后在皇后寝宫对德妃很好,施恩恩惠于德妃,这让咱家担心,如果皇后的病痊愈了,太后就不需要德妃为皇后治病了,德妃极有可能又会处于可怕的险境中,所以,咱家特意找到你,就是想让你早作准备,一旦德妃遇到危险,咱们才有可能助她脱离险境。”吴德贵说。
“还是吴公公了解太后,听您的分析,在下才明白,像太后这样一个极有心机的人,一旦她对一个人有敌意,这个人就很难不被她恨,她对德妃的敌意,看来是永远无法化解的,现在,她对德妃的态度越好,就有可能在德妃为皇后把病完全治愈后,对德妃下手,太后有可能将恩师何太医的事牵连到德妃身上,而后对德妃进行严厉处置,也有可能因恨德妃以为皇后治病为条件,要求太后把她从洗衣房放出来,皇后会对她进行可怕的报复,咱们必须事先筹划好帮德妃脱离危险的计策,不能让德妃在后宫遭毒手,吴公公,能否请您随时关注宫里的动向,一旦有异常情况,就迅速通知在下,以便采取行动,在下会尽快想好救德妃的办法。”林平和说。
“好,就这么说定,咱家会时刻关注皇太后的行动,注意皇后寝宫的动静,一旦发现德妃处于危险之中,立即通知你,请林太医放心,咱家的身份对于探察新的消息很有利,不会让德妃遇到危险的。”吴德贵说。
林平和心理清楚,吴德贵是太后很信任的太监,他能从太后那里了解到最新的消息,有他的帮忙,德妃一定能够脱离险境的。
沈德义办理何俊仁的案子有结果了,太后手头有了沈德义对案件的判决书,她得不得了,她令太监传下懿旨,召皇帝进宫。
待皇帝请安后,太后一脸严肃地把沈德义所写的关于何俊英案子的判决书交给皇帝看,皇帝接过判决书,草草一看,他脸上的愉快表情很快被忧郁的表情所取代,他很不喜欢沈德义的判案结论。
皇帝心里很明白,太后给他看判决书上关于何俊英畏罪自尽的结论是有特别用意的,他想:“让朕看这份判决书。母后并不是为了告诉朕之前捉捕何俊仁入狱是正确的,不用为那件事后悔,而是为了对朕暗示,德妃是何太医的女儿,不适合当皇贵妃,按母后的想法,一个畏罪自尽的有罪御医,他的女儿在后宫是绝对不能升级的,她能以她的功劳抵消她父亲的罪责就已经是受到特殊恩惠了,想升为皇贵妃是绝对不可能的。看来。母后是铁了心不让德妃升为皇贵妃了。”
其实。之前皇帝下旨将何太医捉捕入狱,是因为当时他正在愤怒中,后来,皇帝感到这是他头脑不冷静时所做的荒唐事。他一直为此事后悔。但是。他是皇帝,金口玉言,话已说出。是不能轻易更改的,更不能承认是错误。
在冷静地思考何太医的一贯为人和他的行医经历之后,皇帝相信,何太医绝对不会故意为皇后开猛药处方的,同时,皇帝也相信,何太医绝不可能在狱中自杀,皇帝一直想下旨让刑部重新彻查何太医的死因,但是,何太医的案子涉及到当时皇后的病情加重的状况,这案子一直是太后派人在查办,太后是不会让皇帝插手查案的,所以,皇帝也只好暂时打消了重新彻查该案的念头。
现在,皇帝手里拿着沈德义办案的判决书,太后正一脸严肃地看着他,此时,皇帝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不相信沈德义对于案件的判决结果,但沈德义办案是直接由太后授意的,皇帝不敢当着他的母后的面质疑沈德义的判案结论,皇帝担心,如果当面顶撞皇后,太后一定会坚决反对德妃升为皇贵妃。可是,如果皇帝认可了沈德义的判决结果,就等于承认了德妃的父亲畏罪自杀,他也就很难在太后面前坚持让德妃升为皇贵妃,皇帝不知道该如何对太后说才好。
皇太后见皇帝不吭声,她故意追问皇帝:“皇儿,沈公公写的这判决书你已经看完了,有什么感想呢?说给母后听听!”
皇帝想了想,说:“沈公公是母后很信任的都知监掌印中官,他所写的判决书自然是可以相信的,而且,母后对沈公公办案所得出的结论已经审核过,儿臣自然是没有异议的,儿臣注意到,沈公公的这一次调查有新的发现,何太医并没有想害皇后,也不是故意开猛药,他只是为了使皇后的病情尽快好转才使用猛药的,这是一种过失,不是罪责。还有,何太医在狱中让人买了兴奋药,服用后神经紊乱,不幸身亡。据说,何太医是明知自己有神经衰弱症,还故意服用兴奋药,是有意自杀,但是,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何太医因为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皇后病情加重,他难过、郁闷、烦躁,心情难以承受,便让人买了兴奋药,他服用兴奋要是为了提振精神,但因为身体太虚弱,而药物刺激太强,导致他意外死亡,如果是这种状况,何太医是有过而没有罪,是意外死亡而不是服毒自尽,所以,儿臣听说母后下旨令吴公公为何太医办葬礼,非常敬佩母后的英明之举,母后的仁德之举,一定会大受朝中大臣们的颂扬!。”
太后听到皇帝说的话,她脸色变了,她没有想到,她的这位亲生皇儿,竟然敢当面质疑她所认可的关于何俊仁案子的结论,太后想:“皇帝肆意为何俊仁开脱罪责,一定是因为他的心已经被德妃迷住了。”
太后越想越感到可怕,她继续寻思着:“德妃在皇帝心中的分量已非常重,为了能将德妃升为皇贵妃,皇帝不仅不相信沈公公的判决结论,而且连哀家的话也不听了,皇帝明里公然改变沈德义对案件的判定性质,暗里却是在挑战哀家在后宫的权威,皇帝心里藏着德妃,鬼迷心窍了,在他的目中,早就没有哀家这个母亲了。”
“沈公公对案件的判决是经过周密调查和认真取证的,皇帝怎能随意改变呢?何俊仁是畏罪自杀,这是确定无疑的,他擅自为皇后猛下补阳药,这当然是有罪责的;他害怕朝廷追问他的罪责,利用自己对药物的熟悉,巧妙地服用兴奋药自杀,他在狱中自尽,这是事实,你没有必要为他开脱!哀家之所以令吴公公为何俊仁办葬礼。是因为他的女儿为皇后治好病有功劳,哀家不想再责怪死去的人,也就是说,哀家认可德妃能以她的功劳来抵减他父亲的罪责,但这并不等于说何俊仁就没有罪责了。”
此时,皇帝能感觉到太后心里充满怒气,他不敢当面再与太后冲撞了,他以平和的口气对太后说:“母后明察秋毫,对于案情了如指掌,儿臣只是就事论事。儿臣的看法或许是错误的。儿臣没有证据,刚才所说的只是一种推测,儿臣并没有想为何太医开脱,既然母后认定何太医是畏罪自杀。儿臣就听从母后的。请母后不要生气。听说何太医的葬礼已经办了,他在九泉之下,也一定会感激太后的恩德的。咱们就没有必要再议论死去的人了。”
太后听了皇帝说的话,她不再吭声了,或许是因为太后认为皇帝说得对,何俊仁已经死了,不要老是议论他了,应该让死去的人好好安息。
皇帝也不说话,他越想越气,太后不说话,他倒来气了,他想:“太后太过分了,为了阻止德妃何芷菡升为皇贵妃,她与沈德义联手,将何俊仁的死做成是畏罪自杀,这是制造冤案!沈德义那个狗奴才很可恶,他千方百计迎合太后,硬是从张莲英手里夺来办案权,将案件办理成太后所要的结论,朕怀疑,沈德义才是真正与何太医的死有关联的恶人,有机会,朕一定要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
太后见皇帝不说话,她忍不住了,耐心地对皇帝说:“皇儿,母后告诉你,你想让何芷菡升为皇贵妃,这很不合适,她毕竟是罪臣之女,她父亲的案子刚审查清楚,已经有了结论,朝中的大臣们都知道何俊仁是畏罪自杀的,你则要升何芷菡为皇贵妃,你让母后如何去对大臣们解释呢?还有,后宫的嫔妃们会因为这一件事而认为母后不守规则,是偏袒德妃,所以,这件事一定不能做!哀家是不会同意你的提议的!”
皇帝见太后很固执,他也忍不住了,倔强脾气立刻被激发出来,他说:“就算何太医是畏罪自杀,也不能将他的罪责栽到德妃的头上,何太医是何太医,德妃是德妃,何太医为皇后开了猛药,使皇后病情加重,这是有罪过的;而德妃尽心尽力为皇后治病,她有功劳,没有过失,她为什么要替何太医承担罪责呢?先前,太后让儿臣去问皇后、贤妃对于德妃升为皇贵妃的看法,她们都赞成和支持儿臣的建议,而太后嘴上说要好好考虑,心里却一直是反对的,太后执意反对儿臣升德妃为皇贵妃,是不是因为担心德妃德才兼备、智勇双全,将来会抢夺太后掌管后宫的权力?如果是有这样的担心,那完全没有必要,德妃不是喜欢权力的女人,她只是想能轻松、安全地在后宫过平凡的贵妃生活。”
皇帝的这一席话大大刺痛了皇太后,皇太后听了气坏了,她立即变得脸色苍白,一时连话都说不出来,过了好一会儿,皇太后才把话说出来。
太后气愤地说:“好!好!你当上皇帝了,长大了,有主见了,现在可以只要德妃不要母亲了,你终于说出真话了,原来,你升何芷菡为皇贵妃就是为了让她来抢夺掌管后宫的权力,德妃当上皇贵妃,你就可以和她一起掌控一切了,到时,无论内庭还是外庭,都不用听哀家的了,你们算计得很好!你现在长大了,可以忘恩负义了,那好,现在哀家问你,自打你登基以来,哀家干预过你一件朝廷的事吗?影响你做皇帝了吗?你说!”
太后一凶,皇帝服软了,他意识到自己刚才太不冷静,他急忙改变态度,以温和亲切的口气对太后说:“母后一直在支持儿臣,让儿臣全权主持朝政,母后从来都没有干预过朝政,朝中文武大臣对母后的英明大度都十分敬佩,在儿臣心里,母后是最伟大的太后,母后对儿臣恩重如山,儿臣对母后的恩情,一直铭记在心。”
“亏你还能明白哀家一直在支持你,那么,哀家再问你,当时哀家极力扶持你当皇帝,在登基前,你对哀家说过什么话?你是不是把当时的话忘了?”太后严厉地问。
“儿臣不敢忘记,当时母后要求儿臣一定要用心管理朝政,不能玩物丧志,更不能沉溺于后宫的**之中,儿臣对母后说:‘后宫的事全由母后掌管,如果儿臣沉溺于与后宫嫔妃的情爱之中,母后可以责罚儿臣,处置嫔妃,儿臣当时请求母后,朝中的事全由儿臣处置,母后不得干预,只有当儿臣有重大失误时,母后才可以过问。’”皇帝说出了他登基前与他母后的共同约定。
“很好,皇帝还没有忘记当时的诺言,那么,现在哀家问问你:在后宫选择皇贵妃的人选,这是朝中的事还是后宫的事?何止菡是后宫的贵妃还是朝中的大臣?”太后严肃地问。
“选择皇贵妃人选是后宫的事,何芷菡不是大臣,是后宫的贵妃。”皇帝回答。
“那好,升何芷菡为皇贵妃的事该由皇帝来决定,还是该由哀家来做出定夺?”
皇帝想了想,一时无言以对。(未完待续……)
ps:有的读者在长时间之后又回来阅读和关心《江湖方圆》,鼓励坚持创作下去,对此,作者表示感谢!
皇太后走后,吴德贵想起了太后吩咐他盯紧德妃的事,他突然意识到,太后说德妃“知晓事理”是另有深意的,表面上,太后说的是一句赞语,而实际上,由于太后对德妃的敌意并没有消除,所以,太后所说的“知晓事理”很可能所指的是“很精明,很厉害”,或者是“要知道进退,别太狂”等方面的含义。
吴德贵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他感到,太后对德妃的态度并没有改变,依然是充满敌意的,此次在皇后寝宫,太后对德妃的赞扬,太后下旨为德妃的父亲办葬礼,这些很可能都只是太后对德妃为皇后治好病的一种回报,是太后发威之前的施恩。吴德贵了解太后的处事方式,太后驾驭后宫嫔妃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恩威并施,先施恩而后发威。
吴德贵心想:“如果皇后的身体完全康复,不再需要德妃继续再为她治病,那么,德妃就会重新处于危险之中,眼下,太后对德妃的态度还不错,但这并非是太后对德妃的敌意态度改变了,而是太后装出的一种虚像,太后还需要德妃为皇后治病,所以,她对德妃的态度还比较好,以笑脸对待德妃,其实,太后对德妃依然有很深的敌意,一旦皇后的身体完全痊愈,太后一定又会对德妃下手的,咱家必须找机会将这种危险性尽快告诉让德妃。”
平时,德妃都在皇后寝宫,与皇后、翠莲在一起。吴德贵一时找不到机会单独与德妃说话,他没有办法把眼下的危险性告诉德妃,他心里很着急,突然,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决定先找到太医林平,以便让他也有所准备。
刚才,太后到皇后寝宫来时,林平和职位较低,他没有资格随同太后进去。太后到皇后卧室去的时候。他一直正在为德妃担心,太后离开皇后的寝宫后,林平和正想找机会问吴德贵了解情况,很巧。吴德贵刚好找林平和来了。林和平见吴德贵来找他。他非常高兴,他着急地问:“太后到皇后寝宫来,对德妃的态度怎样呢?有没有刁难德妃?”
“此次太后来皇后寝宫。倒是对德妃的态度很和善,她对德妃治好了皇后的病很高兴,赞扬德妃‘知晓事理’,而且,太后还下旨令咱家为何太医办葬礼,太后很体贴皇后,与德妃的谈话很亲切,大家都认为太后这次来皇后寝宫心情很好。”吴德贵说。
“太后没有刁难德妃就好,在下一直担心德妃在太后面前的处境,一直想找吴公公了解情况,现在好了,经你这样一说,在下放心了,看来,在下的担心是多余的。”林平和心情放松地说。
“那到未必,兴许你的担心有道理的,咱家感到,太后赞扬德妃以及下旨为德妃的父亲办葬礼,只是对德妃治好了皇后的病的一种回报,而不是消除了对德妃的敌意,太后对德妃依然有敌视心态,眼下,太后还需要德妃继续为皇后看病,所以,她对嫔妃摆出笑脸,施一些恩惠,但这很可能是太后的一种权宜之计。”吴德贵说。
“在后宫的嫔妃面前,太后用得着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吗?整个后宫都是由她掌控,她想怎样就怎样,干吗还要装出假象呢?”林平和很厌恶两面三刀的人,他认为太后大权在握,没有必要耍阴谋。
“你对太后不了解,依咱家以往积累的经验来看,太后有一个特点,她特别喜欢先施恩后发威,通常,如果太后对一个人所施的恩惠很多,那么,接下来很可能对这个人的处罚也会很重,所以,太后在皇后寝宫对德妃很好,施恩恩惠于德妃,这让咱家担心,如果皇后的病痊愈了,太后就不需要德妃为皇后治病了,德妃极有可能又会处于可怕的险境中,所以,咱家特意找到你,就是想让你早作准备,一旦德妃遇到危险,咱们才有可能助她脱离险境。”吴德贵说。
“还是吴公公了解太后,听您的分析,在下才明白,像太后这样一个极有心机的人,一旦她对一个人有敌意,这个人就很难不被她恨,她对德妃的敌意,看来是永远无法化解的,现在,她对德妃的态度越好,就有可能在德妃为皇后把病完全治愈后,对德妃下手,太后有可能将恩师何太医的事牵连到德妃身上,而后对德妃进行严厉处置,也有可能因恨德妃以为皇后治病为条件,要求太后把她从洗衣房放出来,皇后会对她进行可怕的报复,咱们必须事先筹划好帮德妃脱离危险的计策,不能让德妃在后宫遭毒手,吴公公,能否请您随时关注宫里的动向,一旦有异常情况,就迅速通知在下,以便采取行动,在下会尽快想好救德妃的办法。”林平和说。
“好,就这么说定,咱家会时刻关注皇太后的行动,注意皇后寝宫的动静,一旦发现德妃处于危险之中,立即通知你,请林太医放心,咱家的身份对于探察新的消息很有利,不会让德妃遇到危险的。”吴德贵说。
林平和心理清楚,吴德贵是太后很信任的太监,他能从太后那里了解到最新的消息,有他的帮忙,德妃一定能够脱离险境的。
沈德义办理何俊仁的案子有结果了,太后手头有了沈德义对案件的判决书,她得不得了,她令太监传下懿旨,召皇帝进宫。
待皇帝请安后,太后一脸严肃地把沈德义所写的关于何俊英案子的判决书交给皇帝看,皇帝接过判决书,草草一看,他脸上的愉快表情很快被忧郁的表情所取代,他很不喜欢沈德义的判案结论。
皇帝心里很明白,太后给他看判决书上关于何俊英畏罪自尽的结论是有特别用意的,他想:“让朕看这份判决书。母后并不是为了告诉朕之前捉捕何俊仁入狱是正确的,不用为那件事后悔,而是为了对朕暗示,德妃是何太医的女儿,不适合当皇贵妃,按母后的想法,一个畏罪自尽的有罪御医,他的女儿在后宫是绝对不能升级的,她能以她的功劳抵消她父亲的罪责就已经是受到特殊恩惠了,想升为皇贵妃是绝对不可能的。看来。母后是铁了心不让德妃升为皇贵妃了。”
其实。之前皇帝下旨将何太医捉捕入狱,是因为当时他正在愤怒中,后来,皇帝感到这是他头脑不冷静时所做的荒唐事。他一直为此事后悔。但是。他是皇帝,金口玉言,话已说出。是不能轻易更改的,更不能承认是错误。
在冷静地思考何太医的一贯为人和他的行医经历之后,皇帝相信,何太医绝对不会故意为皇后开猛药处方的,同时,皇帝也相信,何太医绝不可能在狱中自杀,皇帝一直想下旨让刑部重新彻查何太医的死因,但是,何太医的案子涉及到当时皇后的病情加重的状况,这案子一直是太后派人在查办,太后是不会让皇帝插手查案的,所以,皇帝也只好暂时打消了重新彻查该案的念头。
现在,皇帝手里拿着沈德义办案的判决书,太后正一脸严肃地看着他,此时,皇帝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不相信沈德义对于案件的判决结果,但沈德义办案是直接由太后授意的,皇帝不敢当着他的母后的面质疑沈德义的判案结论,皇帝担心,如果当面顶撞皇后,太后一定会坚决反对德妃升为皇贵妃。可是,如果皇帝认可了沈德义的判决结果,就等于承认了德妃的父亲畏罪自杀,他也就很难在太后面前坚持让德妃升为皇贵妃,皇帝不知道该如何对太后说才好。
皇太后见皇帝不吭声,她故意追问皇帝:“皇儿,沈公公写的这判决书你已经看完了,有什么感想呢?说给母后听听!”
皇帝想了想,说:“沈公公是母后很信任的都知监掌印中官,他所写的判决书自然是可以相信的,而且,母后对沈公公办案所得出的结论已经审核过,儿臣自然是没有异议的,儿臣注意到,沈公公的这一次调查有新的发现,何太医并没有想害皇后,也不是故意开猛药,他只是为了使皇后的病情尽快好转才使用猛药的,这是一种过失,不是罪责。还有,何太医在狱中让人买了兴奋药,服用后神经紊乱,不幸身亡。据说,何太医是明知自己有神经衰弱症,还故意服用兴奋药,是有意自杀,但是,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何太医因为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皇后病情加重,他难过、郁闷、烦躁,心情难以承受,便让人买了兴奋药,他服用兴奋要是为了提振精神,但因为身体太虚弱,而药物刺激太强,导致他意外死亡,如果是这种状况,何太医是有过而没有罪,是意外死亡而不是服毒自尽,所以,儿臣听说母后下旨令吴公公为何太医办葬礼,非常敬佩母后的英明之举,母后的仁德之举,一定会大受朝中大臣们的颂扬!。”
太后听到皇帝说的话,她脸色变了,她没有想到,她的这位亲生皇儿,竟然敢当面质疑她所认可的关于何俊仁案子的结论,太后想:“皇帝肆意为何俊仁开脱罪责,一定是因为他的心已经被德妃迷住了。”
太后越想越感到可怕,她继续寻思着:“德妃在皇帝心中的分量已非常重,为了能将德妃升为皇贵妃,皇帝不仅不相信沈公公的判决结论,而且连哀家的话也不听了,皇帝明里公然改变沈德义对案件的判定性质,暗里却是在挑战哀家在后宫的权威,皇帝心里藏着德妃,鬼迷心窍了,在他的目中,早就没有哀家这个母亲了。”
“沈公公对案件的判决是经过周密调查和认真取证的,皇帝怎能随意改变呢?何俊仁是畏罪自杀,这是确定无疑的,他擅自为皇后猛下补阳药,这当然是有罪责的;他害怕朝廷追问他的罪责,利用自己对药物的熟悉,巧妙地服用兴奋药自杀,他在狱中自尽,这是事实,你没有必要为他开脱!哀家之所以令吴公公为何俊仁办葬礼。是因为他的女儿为皇后治好病有功劳,哀家不想再责怪死去的人,也就是说,哀家认可德妃能以她的功劳来抵减他父亲的罪责,但这并不等于说何俊仁就没有罪责了。”
此时,皇帝能感觉到太后心里充满怒气,他不敢当面再与太后冲撞了,他以平和的口气对太后说:“母后明察秋毫,对于案情了如指掌,儿臣只是就事论事。儿臣的看法或许是错误的。儿臣没有证据,刚才所说的只是一种推测,儿臣并没有想为何太医开脱,既然母后认定何太医是畏罪自杀。儿臣就听从母后的。请母后不要生气。听说何太医的葬礼已经办了,他在九泉之下,也一定会感激太后的恩德的。咱们就没有必要再议论死去的人了。”
太后听了皇帝说的话,她不再吭声了,或许是因为太后认为皇帝说得对,何俊仁已经死了,不要老是议论他了,应该让死去的人好好安息。
皇帝也不说话,他越想越气,太后不说话,他倒来气了,他想:“太后太过分了,为了阻止德妃何芷菡升为皇贵妃,她与沈德义联手,将何俊仁的死做成是畏罪自杀,这是制造冤案!沈德义那个狗奴才很可恶,他千方百计迎合太后,硬是从张莲英手里夺来办案权,将案件办理成太后所要的结论,朕怀疑,沈德义才是真正与何太医的死有关联的恶人,有机会,朕一定要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
太后见皇帝不说话,她忍不住了,耐心地对皇帝说:“皇儿,母后告诉你,你想让何芷菡升为皇贵妃,这很不合适,她毕竟是罪臣之女,她父亲的案子刚审查清楚,已经有了结论,朝中的大臣们都知道何俊仁是畏罪自杀的,你则要升何芷菡为皇贵妃,你让母后如何去对大臣们解释呢?还有,后宫的嫔妃们会因为这一件事而认为母后不守规则,是偏袒德妃,所以,这件事一定不能做!哀家是不会同意你的提议的!”
皇帝见太后很固执,他也忍不住了,倔强脾气立刻被激发出来,他说:“就算何太医是畏罪自杀,也不能将他的罪责栽到德妃的头上,何太医是何太医,德妃是德妃,何太医为皇后开了猛药,使皇后病情加重,这是有罪过的;而德妃尽心尽力为皇后治病,她有功劳,没有过失,她为什么要替何太医承担罪责呢?先前,太后让儿臣去问皇后、贤妃对于德妃升为皇贵妃的看法,她们都赞成和支持儿臣的建议,而太后嘴上说要好好考虑,心里却一直是反对的,太后执意反对儿臣升德妃为皇贵妃,是不是因为担心德妃德才兼备、智勇双全,将来会抢夺太后掌管后宫的权力?如果是有这样的担心,那完全没有必要,德妃不是喜欢权力的女人,她只是想能轻松、安全地在后宫过平凡的贵妃生活。”
皇帝的这一席话大大刺痛了皇太后,皇太后听了气坏了,她立即变得脸色苍白,一时连话都说不出来,过了好一会儿,皇太后才把话说出来。
太后气愤地说:“好!好!你当上皇帝了,长大了,有主见了,现在可以只要德妃不要母亲了,你终于说出真话了,原来,你升何芷菡为皇贵妃就是为了让她来抢夺掌管后宫的权力,德妃当上皇贵妃,你就可以和她一起掌控一切了,到时,无论内庭还是外庭,都不用听哀家的了,你们算计得很好!你现在长大了,可以忘恩负义了,那好,现在哀家问你,自打你登基以来,哀家干预过你一件朝廷的事吗?影响你做皇帝了吗?你说!”
太后一凶,皇帝服软了,他意识到自己刚才太不冷静,他急忙改变态度,以温和亲切的口气对太后说:“母后一直在支持儿臣,让儿臣全权主持朝政,母后从来都没有干预过朝政,朝中文武大臣对母后的英明大度都十分敬佩,在儿臣心里,母后是最伟大的太后,母后对儿臣恩重如山,儿臣对母后的恩情,一直铭记在心。”
“亏你还能明白哀家一直在支持你,那么,哀家再问你,当时哀家极力扶持你当皇帝,在登基前,你对哀家说过什么话?你是不是把当时的话忘了?”太后严厉地问。
“儿臣不敢忘记,当时母后要求儿臣一定要用心管理朝政,不能玩物丧志,更不能沉溺于后宫的**之中,儿臣对母后说:‘后宫的事全由母后掌管,如果儿臣沉溺于与后宫嫔妃的情爱之中,母后可以责罚儿臣,处置嫔妃,儿臣当时请求母后,朝中的事全由儿臣处置,母后不得干预,只有当儿臣有重大失误时,母后才可以过问。’”皇帝说出了他登基前与他母后的共同约定。
“很好,皇帝还没有忘记当时的诺言,那么,现在哀家问问你:在后宫选择皇贵妃的人选,这是朝中的事还是后宫的事?何止菡是后宫的贵妃还是朝中的大臣?”太后严肃地问。
“选择皇贵妃人选是后宫的事,何芷菡不是大臣,是后宫的贵妃。”皇帝回答。
“那好,升何芷菡为皇贵妃的事该由皇帝来决定,还是该由哀家来做出定夺?”
皇帝想了想,一时无言以对。(未完待续……)
ps:有的读者在长时间之后又回来阅读和关心《江湖方圆》,鼓励坚持创作下去,对此,作者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