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超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混迹三国最新章节!
《吕氏春秋?当务》篇曾说“尧有不慈之名,舜有不孝之行,禹有淫湎之意,汤、武有放杀之事,五伯有暴乱之谋”,它的背景是,尧将自己的亲生儿子流放,而将位子传给了舜。舜的继母一直想杀了舜,好让自己的亲生儿子象得家财,象没将舜杀了反而死在自己的阴谋之下,继母因而自杀。禹一生娶了十多个姬妾,汤一直向夏桀进贡美女、珠宝,夏桀沉溺于酒色,汤脱不了干系。汤得了江山之后,没有杀夏桀,而是将他流放,汤的儿子太甲时,夏桀作乱被诛。武王攻下朝歌后,没有杀了纣王的儿子,而是将他封在宋地,最后导致管、蔡之乱,周公花了三年时间才平息这场战乱。尧、舜、汤、武都被后世奉为圣人,但就算是圣人也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也就是那句老话——人无完人。但如果深究起来,难免会让人想起一个比较悲凉的词——成王败寇。如果舜不是一个有德行的帝王,那么后世会如何评价尧?如果象杀了舜,那么历史又会如何评价舜?
历史是真的不能假设的,否则会有许多令人毛骨悚然的推论。
马超是个历史人物,既然是人,那么就有自己的缺点,有自己的悲哀,但最令人感叹的是,他是一个失败的历史人物,这就注定了他在后世还被一些人唾骂。马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或者说在lenthuang心中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人物?让我慢慢道来。
*曾说过,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更明确的说应该是流民问题。纵观两千年的中国王朝兴替史,无论是秦末的大泽乡起义,还是西汉末期的赤眉军起义,无论是东汉末期的黄巾起义,还是唐朝末期的黄巢起义,无论是北宋的方腊起义,还是元末的韩山童、刘福通起义,无论明末的李自成起义,还是清末的太平天国起义,都在印证一个道理——“流民兴则王朝亡,王朝兴则流民亡”。而这里说到的“黄巾起义”却和马超一生的命运息息相关。
“黄巾起义”是一次席卷全国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万千流民蚁聚蜂随,一月之间青、徐、幽、翼、荆、兖、豫“七州二十八郡同时俱发”,人数过百万,起义浪潮席卷中原及长江南北大片地区。但受宗教思想役使的流民,根本看不清到底是什么令他们受苦受难,将心中的怨气全发在了儒家思想上。这些原本是土地兼并受害者的流民,将矛头对准了所有的读书人,所过之处大肆焚烧儒家典籍,肆意屠杀士林阶层。他们不会明白,一种思想是不会杀人的,杀人的是阉割一种思想为其服务的人。而这种饮鸩止渴,发一时之快的行为,一半是自发的,一半是以张角为首的领导阶层纵容的,最终导致即将分崩离析的东汉王朝各阶层的一次空前的大团结,联合起来对“黄巾起义”进行镇压。对“黄巾起义”的镇压非常残酷,出身“黄巾”的不是被诛九族就是一村全部屠杀。
当屠杀者杀掉眼前最后一人环目四顾时,愕然发现,遥远的汉中还有一个“黄巾”的同党——张鲁。
张鲁的祖父张陵,顺帝年间(126-144)在四川一带修习天道,“造作符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世称“五斗米道”。张陵从鹄鸣山出山后(一传是西山,鹄鸣为其师),自称受道祖老儋宠召,封其为“天师”,所以后世道教徒又称五斗米道为“天师道”,也就是如今港台鬼片中常提到的“龙虎山张天师”的先人。当时“五斗米道”奉为经典的一是《道德经》,二是《太平洞极经》。张衡、张鲁传教的一些措施,如教人有病思过、置义舍、禁酒等等,都与后世源自《太平青领道》的《太平经》经义相符。《典略》说“衡法略同张角”,因此五斗米道和张角的黄天道两者可以说同出一源。
张鲁并不是一个有大志的人,他获得汉中以后一直没有向外侵略的意图或动作。但黄巾之乱给当时的士大夫阶层留下的印象太深,对于这个神秘的隐者,外人揣测不断。“空穴来风,未必非有其事”,终于有好事者扇起了风,点起了火。
公元197年即建安二年,钟繇打着朝廷大臣的旗号,率三千军马向关中进发。为了防止关中诸将攻击,很早就开始派人造舆论说此次进长安是为了讨伐张鲁。
钟繇自幼聪明好学,长大后,钟繇成为文武全才的奇才,文的方面,钟繇精通史学、易学,并皆有建树,钟繇的书法,唐以前称为“天下第一书”,王羲之尚在其后。武的方面主要是学习兵法和剑法,史载,钟繇的指力可以洞穿棉被。现代人可能以为古代的文人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之人,其实不然。宋以前的文人皆遵从孔子所订下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一身而兼备文武才略,如屈原,卫青,马援,冯异,诸葛亮,范仲淹,辛弃疾,陆游,岳飞等无不是文武双全。最典型的就是李白,不但是千古闻名的诗仙,更是一代剑侠。
钟繇不但是一代大儒,更是一个识时务者,政治立场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政治手腕更是极尽高明之能事。在长安安顿下来后,致书互相争斗的马腾、韩遂,讲明利害,要他们服从朝廷,并派送儿子入朝廷侍奉皇帝。
马腾、韩遂也是借“黄巾之乱”的东风而登上历史舞台的弄潮儿。
公元184年,趁“黄巾之乱”,东汉朝廷无力西顾之际,羌中胡人北宫伯玉,湟中义从羌首领李文侯,联合边章起义,声势浩大,东汉朝廷派董卓、皇甫嵩围剿,皇甫嵩借镇压黄巾起义之势,却屡战皆北,终于换了张温进行招安。韩遂、马腾见好就收,一个被封为“镇西将军”,一个被封为“征西将军”,李榷、郭汜之乱时,两人见势大好,趁火打劫,没想到被打败,退守西凉,坐看雍州诸侯纷争。钟繇来后,两人再次起兵,又被杀的大败,同盟彻底破裂,韩遂的部属王承趁马腾在外收集粮食时,屠杀马家上下百余口,马超的亲生母亲也在此次屠杀当中身死。于是两人以右扶风为战场,厮杀不休,钟繇坐山观虎斗,在关中采取召集人口,恢复农业,发展商业等一系列措施,马、韩两人斗的筋疲力尽时,才派张既为说客,说服两人听从朝廷。马、韩元气大伤,在钟繇的强势之下,只得将自己的儿子送往许昌。
钟繇在长安的12年,对西凉大豪进行拉拢分化,同时还进行了围攻匈奴的平阳之战,平定河东的济水之战,马超也在此次战役被羽箭射穿小腿骨。但典籍上却从没留下司隶、汉中之战。12年的时间不算长,但还是足以让人看清一个人。12年的时间,西凉众将看清了张鲁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但有人还是没有看清,或者说故意没有看清。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曹操赤壁兵败后的第三年,经过两年多的休整,欲西向平定关中,占领益州后迂回平定江东。此前,钟繇已受命做好了有关的准备工作,开始设计挑拨马超、韩遂的关系。马腾呢?马腾早在公元206年迁往曹操的大本营——邺城。曹操这回打的旗号仍旧是讨伐张鲁。钟繇在长安12年的经历已经告诉西凉诸将,讨伐张鲁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于是马超找到韩遂,说:“今超弃父,以将军为父,将军亦当弃子,以超为子。”一番话说的毫无转圜之地。这就像项羽破釜沉舟,韩信背水一战一样,对上曹操这个绝世的军事大家,心存一丝侥幸绝无幸理。只有孤注一掷,或许还能打开一片天。
奈何形势比人强,马超兵败,马腾连同马家在邺城的百余口一同被杀。
1930年,杨开慧被捕,何键让人给*捎话,投降就放了杨开慧。红军内部也作出决议,不惜一切代价救出杨开慧,但这项决议最终被*自己否决了。结果就是杨开慧的头颅被盛在木匣中顺水漂下湘江。*曾寄信给杨家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1957年,他给故人柳直荀的遗孀李淑一回信时,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第一句就是“我失骄杨君失柳”,时隔二十七年后,依旧可以看出下决定时*内心的痛楚。
马超呢?《三国志?蜀传?马超传》,“正旦,种上寿於超,超搥胸吐血曰:‘阖门百口,一旦同命,今二人相贺邪?’”。捶胸吐血,这是怎样的悲哀与愧疚?深深的愧疚,嗜心的愧疚,百身莫赎的愧疚。
马超一生可谓悲凉之极,西凉马家经历过三次灭门之祸,第一次是韩遂,第二次是曹操,第三次是张鲁。张鲁将马超最爱的小儿子马秋折断脖颈,从城墙上掷下。“他就像一只折断了翅膀的小鸟,从天空笔直的坠下,重重的摔在地上,向外凸出的双眼,还残留着生前的恐惧和无助,泪水,还停留在苍白的脸颊……”
对于马超后半生,典籍描写的不多,但还是有一些。据《三国志?蜀传?彭羕传》,“又谓超曰:“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超羁旅归国,常怀危惧,闻羕言大惊,默然不答。羕退,具表羕辞,於是收羕付有司。”
一个曾经叱咤风云气吞河山的英雄,曾几何时,竟然变成了常怀危惧,背后论人短长的小人。每读到此处,心中唯有无尽的悲凉。
;
《吕氏春秋?当务》篇曾说“尧有不慈之名,舜有不孝之行,禹有淫湎之意,汤、武有放杀之事,五伯有暴乱之谋”,它的背景是,尧将自己的亲生儿子流放,而将位子传给了舜。舜的继母一直想杀了舜,好让自己的亲生儿子象得家财,象没将舜杀了反而死在自己的阴谋之下,继母因而自杀。禹一生娶了十多个姬妾,汤一直向夏桀进贡美女、珠宝,夏桀沉溺于酒色,汤脱不了干系。汤得了江山之后,没有杀夏桀,而是将他流放,汤的儿子太甲时,夏桀作乱被诛。武王攻下朝歌后,没有杀了纣王的儿子,而是将他封在宋地,最后导致管、蔡之乱,周公花了三年时间才平息这场战乱。尧、舜、汤、武都被后世奉为圣人,但就算是圣人也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也就是那句老话——人无完人。但如果深究起来,难免会让人想起一个比较悲凉的词——成王败寇。如果舜不是一个有德行的帝王,那么后世会如何评价尧?如果象杀了舜,那么历史又会如何评价舜?
历史是真的不能假设的,否则会有许多令人毛骨悚然的推论。
马超是个历史人物,既然是人,那么就有自己的缺点,有自己的悲哀,但最令人感叹的是,他是一个失败的历史人物,这就注定了他在后世还被一些人唾骂。马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或者说在lenthuang心中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人物?让我慢慢道来。
*曾说过,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更明确的说应该是流民问题。纵观两千年的中国王朝兴替史,无论是秦末的大泽乡起义,还是西汉末期的赤眉军起义,无论是东汉末期的黄巾起义,还是唐朝末期的黄巢起义,无论是北宋的方腊起义,还是元末的韩山童、刘福通起义,无论明末的李自成起义,还是清末的太平天国起义,都在印证一个道理——“流民兴则王朝亡,王朝兴则流民亡”。而这里说到的“黄巾起义”却和马超一生的命运息息相关。
“黄巾起义”是一次席卷全国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万千流民蚁聚蜂随,一月之间青、徐、幽、翼、荆、兖、豫“七州二十八郡同时俱发”,人数过百万,起义浪潮席卷中原及长江南北大片地区。但受宗教思想役使的流民,根本看不清到底是什么令他们受苦受难,将心中的怨气全发在了儒家思想上。这些原本是土地兼并受害者的流民,将矛头对准了所有的读书人,所过之处大肆焚烧儒家典籍,肆意屠杀士林阶层。他们不会明白,一种思想是不会杀人的,杀人的是阉割一种思想为其服务的人。而这种饮鸩止渴,发一时之快的行为,一半是自发的,一半是以张角为首的领导阶层纵容的,最终导致即将分崩离析的东汉王朝各阶层的一次空前的大团结,联合起来对“黄巾起义”进行镇压。对“黄巾起义”的镇压非常残酷,出身“黄巾”的不是被诛九族就是一村全部屠杀。
当屠杀者杀掉眼前最后一人环目四顾时,愕然发现,遥远的汉中还有一个“黄巾”的同党——张鲁。
张鲁的祖父张陵,顺帝年间(126-144)在四川一带修习天道,“造作符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世称“五斗米道”。张陵从鹄鸣山出山后(一传是西山,鹄鸣为其师),自称受道祖老儋宠召,封其为“天师”,所以后世道教徒又称五斗米道为“天师道”,也就是如今港台鬼片中常提到的“龙虎山张天师”的先人。当时“五斗米道”奉为经典的一是《道德经》,二是《太平洞极经》。张衡、张鲁传教的一些措施,如教人有病思过、置义舍、禁酒等等,都与后世源自《太平青领道》的《太平经》经义相符。《典略》说“衡法略同张角”,因此五斗米道和张角的黄天道两者可以说同出一源。
张鲁并不是一个有大志的人,他获得汉中以后一直没有向外侵略的意图或动作。但黄巾之乱给当时的士大夫阶层留下的印象太深,对于这个神秘的隐者,外人揣测不断。“空穴来风,未必非有其事”,终于有好事者扇起了风,点起了火。
公元197年即建安二年,钟繇打着朝廷大臣的旗号,率三千军马向关中进发。为了防止关中诸将攻击,很早就开始派人造舆论说此次进长安是为了讨伐张鲁。
钟繇自幼聪明好学,长大后,钟繇成为文武全才的奇才,文的方面,钟繇精通史学、易学,并皆有建树,钟繇的书法,唐以前称为“天下第一书”,王羲之尚在其后。武的方面主要是学习兵法和剑法,史载,钟繇的指力可以洞穿棉被。现代人可能以为古代的文人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之人,其实不然。宋以前的文人皆遵从孔子所订下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一身而兼备文武才略,如屈原,卫青,马援,冯异,诸葛亮,范仲淹,辛弃疾,陆游,岳飞等无不是文武双全。最典型的就是李白,不但是千古闻名的诗仙,更是一代剑侠。
钟繇不但是一代大儒,更是一个识时务者,政治立场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政治手腕更是极尽高明之能事。在长安安顿下来后,致书互相争斗的马腾、韩遂,讲明利害,要他们服从朝廷,并派送儿子入朝廷侍奉皇帝。
马腾、韩遂也是借“黄巾之乱”的东风而登上历史舞台的弄潮儿。
公元184年,趁“黄巾之乱”,东汉朝廷无力西顾之际,羌中胡人北宫伯玉,湟中义从羌首领李文侯,联合边章起义,声势浩大,东汉朝廷派董卓、皇甫嵩围剿,皇甫嵩借镇压黄巾起义之势,却屡战皆北,终于换了张温进行招安。韩遂、马腾见好就收,一个被封为“镇西将军”,一个被封为“征西将军”,李榷、郭汜之乱时,两人见势大好,趁火打劫,没想到被打败,退守西凉,坐看雍州诸侯纷争。钟繇来后,两人再次起兵,又被杀的大败,同盟彻底破裂,韩遂的部属王承趁马腾在外收集粮食时,屠杀马家上下百余口,马超的亲生母亲也在此次屠杀当中身死。于是两人以右扶风为战场,厮杀不休,钟繇坐山观虎斗,在关中采取召集人口,恢复农业,发展商业等一系列措施,马、韩两人斗的筋疲力尽时,才派张既为说客,说服两人听从朝廷。马、韩元气大伤,在钟繇的强势之下,只得将自己的儿子送往许昌。
钟繇在长安的12年,对西凉大豪进行拉拢分化,同时还进行了围攻匈奴的平阳之战,平定河东的济水之战,马超也在此次战役被羽箭射穿小腿骨。但典籍上却从没留下司隶、汉中之战。12年的时间不算长,但还是足以让人看清一个人。12年的时间,西凉众将看清了张鲁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但有人还是没有看清,或者说故意没有看清。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曹操赤壁兵败后的第三年,经过两年多的休整,欲西向平定关中,占领益州后迂回平定江东。此前,钟繇已受命做好了有关的准备工作,开始设计挑拨马超、韩遂的关系。马腾呢?马腾早在公元206年迁往曹操的大本营——邺城。曹操这回打的旗号仍旧是讨伐张鲁。钟繇在长安12年的经历已经告诉西凉诸将,讨伐张鲁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于是马超找到韩遂,说:“今超弃父,以将军为父,将军亦当弃子,以超为子。”一番话说的毫无转圜之地。这就像项羽破釜沉舟,韩信背水一战一样,对上曹操这个绝世的军事大家,心存一丝侥幸绝无幸理。只有孤注一掷,或许还能打开一片天。
奈何形势比人强,马超兵败,马腾连同马家在邺城的百余口一同被杀。
1930年,杨开慧被捕,何键让人给*捎话,投降就放了杨开慧。红军内部也作出决议,不惜一切代价救出杨开慧,但这项决议最终被*自己否决了。结果就是杨开慧的头颅被盛在木匣中顺水漂下湘江。*曾寄信给杨家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1957年,他给故人柳直荀的遗孀李淑一回信时,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第一句就是“我失骄杨君失柳”,时隔二十七年后,依旧可以看出下决定时*内心的痛楚。
马超呢?《三国志?蜀传?马超传》,“正旦,种上寿於超,超搥胸吐血曰:‘阖门百口,一旦同命,今二人相贺邪?’”。捶胸吐血,这是怎样的悲哀与愧疚?深深的愧疚,嗜心的愧疚,百身莫赎的愧疚。
马超一生可谓悲凉之极,西凉马家经历过三次灭门之祸,第一次是韩遂,第二次是曹操,第三次是张鲁。张鲁将马超最爱的小儿子马秋折断脖颈,从城墙上掷下。“他就像一只折断了翅膀的小鸟,从天空笔直的坠下,重重的摔在地上,向外凸出的双眼,还残留着生前的恐惧和无助,泪水,还停留在苍白的脸颊……”
对于马超后半生,典籍描写的不多,但还是有一些。据《三国志?蜀传?彭羕传》,“又谓超曰:“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超羁旅归国,常怀危惧,闻羕言大惊,默然不答。羕退,具表羕辞,於是收羕付有司。”
一个曾经叱咤风云气吞河山的英雄,曾几何时,竟然变成了常怀危惧,背后论人短长的小人。每读到此处,心中唯有无尽的悲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