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一更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咸鱼被逼考科举最新章节!
对于虞衡提议的,让弃婴们以“宣”为姓这一点,朝堂上大多数人都没什么意见,还觉得虞衡这事儿办得挺漂亮,不居功,而是让朝廷长了脸。
但凡是第一次出现的东西,都是最引人注目的。慈幼堂可是有史以来出现的第一个朝廷开设的照顾弃婴的场所,代表的就是朝廷对百姓的仁慈和包容,是个十分具有纪念意义的场所,必将记入史册的那种。
昭宁帝这一刻也感受到了景隆帝先前对虞衡的复杂感情,有这么个办事儿别具一格的下属,确实是偶尔要担心一下他会不会干点出格的事儿,但收到的回报也是无价的。
就像这回的慈幼堂,全部都由女子管事,出格吗?当然出格。
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女子就该在家相夫教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平民百姓生活艰辛一点,女子出门同丈夫一起抛头露面也行,但像慈幼堂这样的,女子不依附丈夫,不依附家族,光凭自己本事立于世间,还被朝廷认可的,天底下就这独一份。
其实管事的换成男子更好,这样就一点非议都没有了,就虞衡总惦记着搞点事情。
但虞衡搞的事,和他立的功比起来,那可真不是一个等级的。
慈幼堂现在都是些奶娃娃,不是说好的女子就该相夫教子吗?现在慈幼堂的管事,包括主事人方氏在内,都是一群寡妇。人家没了丈夫,自然就不需要相夫,至于教子,慈幼堂这一群奶娃娃,不就正好能让她们照顾教养吗?不是说男子要干大事,不能带孩子吗?
虞衡用这些寡妇来当慈幼堂的管事,多合适。还解决了寡妇生计艰难的问题呢。
一举两得,多好。
这事儿吧,说不出格,又觉得哪里怪怪的,有点让老古板们看不过眼;说出格吧,又好像还没到那份儿上。
只能说,虞衡是踩在出格线疯狂蹦迪,偶尔迈出去一小步,也不过分,能够让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蒙混过去。
至于收益嘛……昭宁帝登基才两年,直接飞升成为能在史书上拥有一段篇幅的仁君,这算不算赚大了?
慈幼堂这场所,天生就站在道德高点上。儒家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仁”,慈幼堂的出现,不就是君王之“仁”最好的体现吗?
可以说,虞衡创办慈幼堂,朝中士大夫就没一个觉得不好的。有些让人诟病的地方也是关于虞衡用人方面的,和慈幼堂本身没有任何关系。
慈幼堂的出现,本身就代表了社会的一种进步。
这么具有纪念意义的一样东西,混朝堂的都是饱读诗书熟知史实的,自然明白慈幼堂的分量。
到时候,后人一盘算,慈幼堂是哪位帝王在位时办的?那不就能把昭宁帝大吹特吹一番吗?更别提慈幼堂收留的弃婴还都姓宣了。这也是一桩美谈,可挖掘的点多了去了,还都是大好事儿。
当皇帝其实也挺难,当个好皇帝就更难,目标再远大一点,想要成为千古一帝的,那还得碰运气,文治武功总要摊上一样,或者两手都要抓,才能达到帝王圈顶峰的那一波。
景隆帝能踏入那个圈,是因为他在位期间,基本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红薯土豆和玉米,随便拿出来一样都是值得史书大书特书的存在,这些关乎民生的大事儿,史官是不会吝啬笔墨的。
也难怪先前景隆帝那么护着虞衡。
到了昭宁帝这儿,亲爹光环太耀眼,太能干,也是一种甜蜜的负担。
当然,昭宁帝就算不做别的,后世盘点帝王时肯定会把他给捎上。毕竟昭宁帝继承皇位的方式和其他皇帝有点不一样,别人是父死子继,他是亲爹还活着,直接禅位给他的。
但也正因为如此,昭宁帝的心理压力更大。谁不想自己能有个好评价呢?尤其是景隆帝那样的一代明君,光环过于耀眼,昭宁帝都怕自己这皇帝当的不好,被后世文人写诗作赋不断嘲讽,遗憾他爹不该禅位给他。
那他就真的成了一个大笑话了。
所以,当虞衡弄出来橡胶厂时,昭宁帝的内心是欣喜的。想到虞衡的彪悍战绩,昭宁帝心里也未尝没有想要虞衡再干点大事让他这个皇帝也躺赢一回的念头。
现在看来,虞衡足够给力,没有辜负昭宁帝的期望,再次给了帝王一个大礼。
单凭这一点,虞衡那些略微有那么一丢丢出格的举动,都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昭宁帝心下欢喜,听着朝中零星几个指责虞衡不该让女子担任慈幼堂管事的声音,昭宁帝也没当回事,反而笑着为虞衡找理由,“照看孩子,男子哪里做得来?爱卿信誓旦旦说用女子不妥,莫非你能帮嘉国公去慈幼堂带孩子不成?”
朝中顿时一片笑声,刚刚出声的官员瞬间闹了个大红脸,其他人明白了帝王的心思,也不再揪着这一点不放。倒是秦首辅,眼神微动,嘴角露出了一抹无奈又自豪的笑意。正巧被胡尚书看了个正着,给了秦首辅一个“随他闹吧,有事我们给他兜着”的眼神。
慈幼堂孩子的姓氏问题就这么定了下来,接下来的立法问题,就不是那么好商议的了。
律法本就是公正严明之物,岂能朝令夕改。即便虞衡的提议有道理,也不能那么轻易地通过。
要知道,现在还有一句话,叫“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君权和父权都体现在这一句话里了。
虞衡提议立遗弃罪,便和后半句相悖。
在君权和父权社会,臣民的性命都由君王主宰,儿女的性命由父亲主宰,天经地义。二十四孝中还有一出埋儿奉母呢,也没见官府对此有什么批判之语,反而把要埋了儿子的郭巨吹成了大孝子。
这也就是郭巨在挖坑的时候挖到了黄金,他儿子才侥幸逃脱一劫。不然的话,一个杀人犯,还是杀害自己亲生儿子的杀人犯,竟然还能被吹捧为大孝子?
虞衡每次想到这个故事都觉得不寒而栗,觉得会吹捧这个故事的人,也该是脑子有病。
但是不得不承认,在这年头儿,实际生活中,做父母的逼死儿女,失手打死儿女的,确实不算犯罪。刑律明文规定:“子孙违反教令而依法决罚,邂逅致死者勿论。”
所谓教令,在实际生活运用中,大多可以看做“听父母的话”。子女不听话,父母是可以请“家法”的,打死勿论,不算犯罪。
还有一条,“父母控子,既照所控办理,不必审讯。”
也就是说,只要是父母告儿女的,不管告的是什么,一告一个准,官府都不用再查,直接以父母控告的罪名来判就行。
这种情况下,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确实不是一句空话。
虞衡想定遗弃罪,虽然刚出生的婴儿,也做不了什么不孝的事情,但是事实就是有那么悲哀,有些孩子,一出生就不被父母所喜,她们没有做过任何错事,但却因为性别之故,存在就是错误。
想要定这样一条律法,还有的扯皮。律法每改动一次,对司法部门都是一次挑战,怎么判案,依据为何,都得断个清楚明白。现在三大司法部门:刑部,大理寺,御史台,虞衡想要增加这样一条律法,必然得经由他们同意才是。
但立法之事何等严肃,也不能说立就立。有人觉得虞衡的提议不错,有人觉得不妥,那就有的吵,最终定下来,说不准得要个三五年。
关于礼制法度这方面的东西,就是这么繁琐。
虞衡好歹也混了好几年朝堂,对朝廷的某些尿性也有所了解,也没想着他们能快速地通过遗弃罪这一律法,只想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思考,让大家明白,女婴塔的存在是多么骇人听闻,那些女婴,何其无辜。只要他们能对这些女婴和女子产生那么一点点的同情,都能为虞衡日后要做的事情留下一道细微到看不见的光芒。
岐州这边,慈幼堂挂匾那日,整个岐州十二个府的知府齐聚一堂,看到了昭宁帝御笔亲书的牌匾,看到了方氏等人的荣光,心中自然是羡慕的。回头就有人向虞衡提议,“大人,岐州地大,各府都有弃婴,如果全送到州城的慈幼堂来,怕是人数太多,方娘子她们也照看不过来。不若在各府都设一个慈幼堂?”
这想法是不错,但虞衡一眼就看出,这人就没打算认真干事儿,而是看到了方氏她们露了脸,心里不舒服,也想自己来一出,好好出个风头。
更隐蔽的心思嘛……慈幼堂要养活那么多的婴儿,又要请人干活,方氏等人今天还特地穿上了好料子做的衣裳,看着就跟一般富贵人家的老太太似的,贵气又慈爱。联想到慈幼堂的一应吃穿用度都是从橡胶厂拨来的银子,再想想橡胶厂挣银子的速度,谁不心动呢?
虞衡当即瞅了这位知府一眼,迅速在脑海中找出这位知府的资料:安和府知府,和方氏同姓,将近六十岁,在前任岐州刺史手下就喜欢倚老卖老,闻着好处就跑过来,见着坏事躲得比谁都快,就是一根官场老油条。
见这位方知府用期待的眼神看着自己,嘴上还不断说着大义凛然的话,“照看女婴颇为不易,各府若是发现了女婴,送来慈幼堂也要花不少功夫。这一路上,要是出了什么差错,未免也令人遗憾。如此看来,倒不如各府都设一个慈幼堂,也便于就近照看孩子。”
这话也有几分道理,不过眼下岐州的财政情况不允许虞衡这么做。这位方知府又是个想借着开慈幼堂的名头捞钱的货色,虞衡也没给他留面子,似笑非笑地看了他一眼,淡淡道:“先前怡阳府设了个小慈幼堂,一应用度都由怡阳府衙门出。你想在安和府设慈幼堂也行,也按照先前怡阳府的来办,慈幼堂的一应用度,都由安和府衙门负责。我再定期派人过去查账就行。你看怎么样?”
这谁想干啊?费力不讨好,还得白出银子,谁点头谁就脑子有病。方知府当即摇头苦笑,赶忙向虞衡哭穷,“我们安和府可不像怡阳府那样财大气粗,有个橡胶厂顶着,日进斗金。我们这些穷酸地方,能养活衙门上上下下,就已经不错啦。不是下官不愿意,实在是,衙门不凑手啊!”
虞衡心说就你现在一门心思捞银子的样儿,衙门不凑手,里头的银子还不知道进了谁的口袋呢?也就是虞衡现在还腾不出手来,等到他把事情全都处理妥当了,一准来烧个三把火,先就去底下查个账,查出了蛀虫就直接干掉!
要是蛀虫有本事,能给百姓们带来更好的生活,虞衡或许还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他们不过分,也就当不知道了。但方知府明显是个只想捞钱不想干活的,那他纯属占着茅坑不拉屎,摊上这样一个父母官,整个安和府都被他给拖累了。
虞衡还想训练出几个专业的查账人员,把后世一些查账技巧都教一遍,往下面一走,尸位素餐之辈藏都藏不住,到时候,才是岐州大换血的时候。
一堆咸鱼官员,能做出什么成绩来呢?赶紧让位,让其他有本事的人上。情节较轻的,虞衡能给他们留点体面,光荣退休,情节严重,剥削民脂民膏让百姓怨声载道的,那虞衡就只能送他们一套撤职判刑大礼包了。
虞衡刚接手岐州事务,要做的事也确实不少,忙了整整半个月,才将一系列事情给盘顺了,正琢磨着该怎么发展整个岐州呢,慈幼堂那边又有新情况了。
这回前来慈幼堂求助的,并不是捡了弃婴交由慈幼堂的妇女,而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姑娘。
方氏等人见了这姑娘都吓了一大跳,这姑娘头发乱的像鸡窝,脸上也黑一道灰一道,身形瘦弱,嘴唇干裂,脚上的草鞋都磨烂了,低头粗略一看,就能看到几个血泡,浑身还散发着一股难闻的味道。
这打扮,放进乞丐堆都算是埋汰的。
原本方氏还以为这是个小伙子呢,正想问几句,却不料这孩子突然双腿一弯,砰的一声直挺挺给她跪下了,还不断给她磕头,哑着嗓子不断道:“求您救救我吧!”
她这一开口,方氏才听出来,这是个小姑娘。
见小姑娘哭得伤心,又口口声声让方氏救命。方氏纵然是铁石心肠,也有了几分心软,连忙上前扶起这姑娘,也不嫌这姑娘一身味儿,温声安抚她,“先别哭,你受了什么委屈,慢慢说,大娘都听着。对了,你应该饿了吧?大娘让人给你端点吃的过来。”
小姑娘正想说不饿,肚子却不争气地叫唤了好几声,顿时羞得满脸通红,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去。
方氏一笑,又问姑娘,“你多久没吃东西了?太久没吃东西,不好吃太多,也不能太油腻,我让人端碗粥来,你看行吗?”
小姑娘在方氏温柔的安抚中终于平静了下来,有了一点安全感,抹了一把脸,不好意思地点点头,又小声道:“我能在您这儿洗个澡吗?身上的味儿太重了,免得熏着您。”
这是个爱干净又有礼貌的孩子。方氏立马判断出来,这姑娘应该不是流民,而是受了什么委屈,从家里逃出来求救的。
只是,若真有委屈,该去衙门才是,怎么来了慈幼堂呢?
方氏疑惑间,厨房那边的娘子已经端了一大碗粥过来,放在小姑娘面前。
小姑娘确实饿了很久了,见方氏目光温柔地看着自己,小姑娘心中一定,再次感谢了方氏和厨房娘子,端了碗狼吞虎咽喝了起来。
接连喝了两大碗粥,这姑娘才摸了摸肚子,不舍的将碗放下。
方氏见她冷静了下来,又笑着让她去洗个澡,洗好后放松下来,再慢慢说说自己的委屈。
小姑娘抿了抿唇,洗好澡换上了方氏给她的半旧衣裳,扯着衣角,十分不安地看着方氏,再三向方氏确认,“您会替我做主吗?我也想像您一样,自己干活养活自己!”
是个硬骨头的姑娘。方氏眼底的笑意愈深,嘴上则道:“你先说说,你为何离家出走?”
“您怎么知道我是离家出走的?”这姑娘一惊,而后眼圈又是一红,“我……我没有家了。”
“不着急,慢慢说。你来慈幼堂找我,是想让我帮你什么呢?”
“我……我实在不知道找谁了!”小姑娘情绪压抑到了极点,又开始放声大哭,一边哭着打嗝,一边将自己的情况交代了清楚,“方大娘,我是安和府兴平县嗝~高山村人,叫袁腊月。你先前带着戏班子去我们村表演,嗝~我见过您,知道您和别人不一样,这才过来找您帮忙。”
开头说顺了,这位叫袁腊月的小姑娘也慢慢平静了下来,终于不打嗝了,“我生在腊月里,所以我爹娘给我起名叫腊月。据说我刚出生不久,有个算命先生路过我们村,说我是个命里带福的。我爹娘没当回事,村里一个不要脸的大娘却上了心。她家有个孙子,打生下来就多灾多难,三天一小病,五天一大病,吃过的药比吃过的饭还多,为了给那孙子看病,一大家子的家底儿都填了进去,还是没个好转了大家都说她那孙子养不活。
她听了算命先生对我的批命后,一直磨着我爹娘要给我和她孙子定娃娃亲,说我有福气,一定能让孙子沾点福。
我爹娘当然不肯应,她孙子可怜是可怜,但她们一家都不是好相处的,霸道又蛮横,丝毫不讲道理,但凡对女儿有一点疼惜的,都不会乐意让闺女嫁进她家。
但这人却一直不死心,我爹娘不同意,她就在村里放话,说我定给她家孙子了,到处败坏我的名声。我长到现在十五岁,她就说了十五年,我娘为了这事儿都不知道和她打过多少次架,但是却一点用都没有。
去年,她就一直催着我爹娘给我和她孙子完婚。我爹娘怎么都不同意,她家孙子的身体也越来越不好,去年四月份就没了。她就跟失心疯似的,到处说我家没良心,不肯救她孙子,还想让我给她孙子配阴婚。村里人也是些是非不分的,说什么死者为大,确实是我家不近人情。
要不是您带着戏班子来我们村表演,她怕是还要继续闹腾,村里人没准就要逼着我给她孙子配阴婚了。
但是,好景不长,今年开年,我爹娘去山上砍柴摘果子,碰上了野猪,都没了性命。她又不知从哪里攀上了一门富贵亲戚,到处嚷嚷说她家发达了,又说是我家冷心冷肺才遭了报应,要我再嫁进她家,给她那个傻子二孙子当媳妇儿。
我爹娘不在人世,现在是二叔当家。二叔见钱眼开,只想着那家的银子,一点都不顾及我是他亲侄女,也埋怨是我当初心狠,不肯嫁给那家孙子,才让爹娘遭了报应。让我别再待在家,免得把晦气带给了他,说什么都要把我嫁过去。
我不愿意,这才逃了出来。一路上这颗心就没踏实过,怕碰上坏人,只能把自己往埋汰里捯饬,怕别人知道我是姑娘家起了坏心眼,我还装哑巴,就这样一路来到了州城,找到了您。”
说完,袁腊月又给方氏跪下了,眼泪就跟小溪似的,淌起来就收不住,额头上磕出来好大一个包,“您行行好,救救我吧!”
方氏下意识地将袁腊月扶了起来,心里也犯了难:救肯定是要救的,难得碰上这样一个有主见,又有骨气的姑娘,不帮她,方氏自己心里都过不去那个坎。
但是,这事儿也不是那么好帮的。
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袁腊月父母去世,由二叔照顾,按规矩,二叔确实可以代行父责,为她说个人家。
合情合理,并无触犯律法的地方。方氏纵然想帮,一时间也想不出来什么好办法。
倒是可以让袁腊月改名换姓留在慈幼堂,但好好一个姑娘,行的端坐的正,又没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凭什么要改名换姓?
方氏自从管了慈幼堂后,很是有些轴脾气,不乐意就这样偷偷摸摸地解决问题。她想像她上次脱离王家那样,正大光明地把袁腊月带回来。
慈幼堂的一些人手还是虞衡安排的,又因为虞衡担心慈幼堂那边都是些妇女和婴儿,对慈幼堂更添几分关注。
袁腊月之事,方氏还在犯难中,虞衡已经知道了,心中也暗暗点头:是个有勇有谋的姑娘。
对于虞衡提议的,让弃婴们以“宣”为姓这一点,朝堂上大多数人都没什么意见,还觉得虞衡这事儿办得挺漂亮,不居功,而是让朝廷长了脸。
但凡是第一次出现的东西,都是最引人注目的。慈幼堂可是有史以来出现的第一个朝廷开设的照顾弃婴的场所,代表的就是朝廷对百姓的仁慈和包容,是个十分具有纪念意义的场所,必将记入史册的那种。
昭宁帝这一刻也感受到了景隆帝先前对虞衡的复杂感情,有这么个办事儿别具一格的下属,确实是偶尔要担心一下他会不会干点出格的事儿,但收到的回报也是无价的。
就像这回的慈幼堂,全部都由女子管事,出格吗?当然出格。
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女子就该在家相夫教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平民百姓生活艰辛一点,女子出门同丈夫一起抛头露面也行,但像慈幼堂这样的,女子不依附丈夫,不依附家族,光凭自己本事立于世间,还被朝廷认可的,天底下就这独一份。
其实管事的换成男子更好,这样就一点非议都没有了,就虞衡总惦记着搞点事情。
但虞衡搞的事,和他立的功比起来,那可真不是一个等级的。
慈幼堂现在都是些奶娃娃,不是说好的女子就该相夫教子吗?现在慈幼堂的管事,包括主事人方氏在内,都是一群寡妇。人家没了丈夫,自然就不需要相夫,至于教子,慈幼堂这一群奶娃娃,不就正好能让她们照顾教养吗?不是说男子要干大事,不能带孩子吗?
虞衡用这些寡妇来当慈幼堂的管事,多合适。还解决了寡妇生计艰难的问题呢。
一举两得,多好。
这事儿吧,说不出格,又觉得哪里怪怪的,有点让老古板们看不过眼;说出格吧,又好像还没到那份儿上。
只能说,虞衡是踩在出格线疯狂蹦迪,偶尔迈出去一小步,也不过分,能够让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蒙混过去。
至于收益嘛……昭宁帝登基才两年,直接飞升成为能在史书上拥有一段篇幅的仁君,这算不算赚大了?
慈幼堂这场所,天生就站在道德高点上。儒家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仁”,慈幼堂的出现,不就是君王之“仁”最好的体现吗?
可以说,虞衡创办慈幼堂,朝中士大夫就没一个觉得不好的。有些让人诟病的地方也是关于虞衡用人方面的,和慈幼堂本身没有任何关系。
慈幼堂的出现,本身就代表了社会的一种进步。
这么具有纪念意义的一样东西,混朝堂的都是饱读诗书熟知史实的,自然明白慈幼堂的分量。
到时候,后人一盘算,慈幼堂是哪位帝王在位时办的?那不就能把昭宁帝大吹特吹一番吗?更别提慈幼堂收留的弃婴还都姓宣了。这也是一桩美谈,可挖掘的点多了去了,还都是大好事儿。
当皇帝其实也挺难,当个好皇帝就更难,目标再远大一点,想要成为千古一帝的,那还得碰运气,文治武功总要摊上一样,或者两手都要抓,才能达到帝王圈顶峰的那一波。
景隆帝能踏入那个圈,是因为他在位期间,基本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红薯土豆和玉米,随便拿出来一样都是值得史书大书特书的存在,这些关乎民生的大事儿,史官是不会吝啬笔墨的。
也难怪先前景隆帝那么护着虞衡。
到了昭宁帝这儿,亲爹光环太耀眼,太能干,也是一种甜蜜的负担。
当然,昭宁帝就算不做别的,后世盘点帝王时肯定会把他给捎上。毕竟昭宁帝继承皇位的方式和其他皇帝有点不一样,别人是父死子继,他是亲爹还活着,直接禅位给他的。
但也正因为如此,昭宁帝的心理压力更大。谁不想自己能有个好评价呢?尤其是景隆帝那样的一代明君,光环过于耀眼,昭宁帝都怕自己这皇帝当的不好,被后世文人写诗作赋不断嘲讽,遗憾他爹不该禅位给他。
那他就真的成了一个大笑话了。
所以,当虞衡弄出来橡胶厂时,昭宁帝的内心是欣喜的。想到虞衡的彪悍战绩,昭宁帝心里也未尝没有想要虞衡再干点大事让他这个皇帝也躺赢一回的念头。
现在看来,虞衡足够给力,没有辜负昭宁帝的期望,再次给了帝王一个大礼。
单凭这一点,虞衡那些略微有那么一丢丢出格的举动,都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昭宁帝心下欢喜,听着朝中零星几个指责虞衡不该让女子担任慈幼堂管事的声音,昭宁帝也没当回事,反而笑着为虞衡找理由,“照看孩子,男子哪里做得来?爱卿信誓旦旦说用女子不妥,莫非你能帮嘉国公去慈幼堂带孩子不成?”
朝中顿时一片笑声,刚刚出声的官员瞬间闹了个大红脸,其他人明白了帝王的心思,也不再揪着这一点不放。倒是秦首辅,眼神微动,嘴角露出了一抹无奈又自豪的笑意。正巧被胡尚书看了个正着,给了秦首辅一个“随他闹吧,有事我们给他兜着”的眼神。
慈幼堂孩子的姓氏问题就这么定了下来,接下来的立法问题,就不是那么好商议的了。
律法本就是公正严明之物,岂能朝令夕改。即便虞衡的提议有道理,也不能那么轻易地通过。
要知道,现在还有一句话,叫“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君权和父权都体现在这一句话里了。
虞衡提议立遗弃罪,便和后半句相悖。
在君权和父权社会,臣民的性命都由君王主宰,儿女的性命由父亲主宰,天经地义。二十四孝中还有一出埋儿奉母呢,也没见官府对此有什么批判之语,反而把要埋了儿子的郭巨吹成了大孝子。
这也就是郭巨在挖坑的时候挖到了黄金,他儿子才侥幸逃脱一劫。不然的话,一个杀人犯,还是杀害自己亲生儿子的杀人犯,竟然还能被吹捧为大孝子?
虞衡每次想到这个故事都觉得不寒而栗,觉得会吹捧这个故事的人,也该是脑子有病。
但是不得不承认,在这年头儿,实际生活中,做父母的逼死儿女,失手打死儿女的,确实不算犯罪。刑律明文规定:“子孙违反教令而依法决罚,邂逅致死者勿论。”
所谓教令,在实际生活运用中,大多可以看做“听父母的话”。子女不听话,父母是可以请“家法”的,打死勿论,不算犯罪。
还有一条,“父母控子,既照所控办理,不必审讯。”
也就是说,只要是父母告儿女的,不管告的是什么,一告一个准,官府都不用再查,直接以父母控告的罪名来判就行。
这种情况下,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确实不是一句空话。
虞衡想定遗弃罪,虽然刚出生的婴儿,也做不了什么不孝的事情,但是事实就是有那么悲哀,有些孩子,一出生就不被父母所喜,她们没有做过任何错事,但却因为性别之故,存在就是错误。
想要定这样一条律法,还有的扯皮。律法每改动一次,对司法部门都是一次挑战,怎么判案,依据为何,都得断个清楚明白。现在三大司法部门:刑部,大理寺,御史台,虞衡想要增加这样一条律法,必然得经由他们同意才是。
但立法之事何等严肃,也不能说立就立。有人觉得虞衡的提议不错,有人觉得不妥,那就有的吵,最终定下来,说不准得要个三五年。
关于礼制法度这方面的东西,就是这么繁琐。
虞衡好歹也混了好几年朝堂,对朝廷的某些尿性也有所了解,也没想着他们能快速地通过遗弃罪这一律法,只想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思考,让大家明白,女婴塔的存在是多么骇人听闻,那些女婴,何其无辜。只要他们能对这些女婴和女子产生那么一点点的同情,都能为虞衡日后要做的事情留下一道细微到看不见的光芒。
岐州这边,慈幼堂挂匾那日,整个岐州十二个府的知府齐聚一堂,看到了昭宁帝御笔亲书的牌匾,看到了方氏等人的荣光,心中自然是羡慕的。回头就有人向虞衡提议,“大人,岐州地大,各府都有弃婴,如果全送到州城的慈幼堂来,怕是人数太多,方娘子她们也照看不过来。不若在各府都设一个慈幼堂?”
这想法是不错,但虞衡一眼就看出,这人就没打算认真干事儿,而是看到了方氏她们露了脸,心里不舒服,也想自己来一出,好好出个风头。
更隐蔽的心思嘛……慈幼堂要养活那么多的婴儿,又要请人干活,方氏等人今天还特地穿上了好料子做的衣裳,看着就跟一般富贵人家的老太太似的,贵气又慈爱。联想到慈幼堂的一应吃穿用度都是从橡胶厂拨来的银子,再想想橡胶厂挣银子的速度,谁不心动呢?
虞衡当即瞅了这位知府一眼,迅速在脑海中找出这位知府的资料:安和府知府,和方氏同姓,将近六十岁,在前任岐州刺史手下就喜欢倚老卖老,闻着好处就跑过来,见着坏事躲得比谁都快,就是一根官场老油条。
见这位方知府用期待的眼神看着自己,嘴上还不断说着大义凛然的话,“照看女婴颇为不易,各府若是发现了女婴,送来慈幼堂也要花不少功夫。这一路上,要是出了什么差错,未免也令人遗憾。如此看来,倒不如各府都设一个慈幼堂,也便于就近照看孩子。”
这话也有几分道理,不过眼下岐州的财政情况不允许虞衡这么做。这位方知府又是个想借着开慈幼堂的名头捞钱的货色,虞衡也没给他留面子,似笑非笑地看了他一眼,淡淡道:“先前怡阳府设了个小慈幼堂,一应用度都由怡阳府衙门出。你想在安和府设慈幼堂也行,也按照先前怡阳府的来办,慈幼堂的一应用度,都由安和府衙门负责。我再定期派人过去查账就行。你看怎么样?”
这谁想干啊?费力不讨好,还得白出银子,谁点头谁就脑子有病。方知府当即摇头苦笑,赶忙向虞衡哭穷,“我们安和府可不像怡阳府那样财大气粗,有个橡胶厂顶着,日进斗金。我们这些穷酸地方,能养活衙门上上下下,就已经不错啦。不是下官不愿意,实在是,衙门不凑手啊!”
虞衡心说就你现在一门心思捞银子的样儿,衙门不凑手,里头的银子还不知道进了谁的口袋呢?也就是虞衡现在还腾不出手来,等到他把事情全都处理妥当了,一准来烧个三把火,先就去底下查个账,查出了蛀虫就直接干掉!
要是蛀虫有本事,能给百姓们带来更好的生活,虞衡或许还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他们不过分,也就当不知道了。但方知府明显是个只想捞钱不想干活的,那他纯属占着茅坑不拉屎,摊上这样一个父母官,整个安和府都被他给拖累了。
虞衡还想训练出几个专业的查账人员,把后世一些查账技巧都教一遍,往下面一走,尸位素餐之辈藏都藏不住,到时候,才是岐州大换血的时候。
一堆咸鱼官员,能做出什么成绩来呢?赶紧让位,让其他有本事的人上。情节较轻的,虞衡能给他们留点体面,光荣退休,情节严重,剥削民脂民膏让百姓怨声载道的,那虞衡就只能送他们一套撤职判刑大礼包了。
虞衡刚接手岐州事务,要做的事也确实不少,忙了整整半个月,才将一系列事情给盘顺了,正琢磨着该怎么发展整个岐州呢,慈幼堂那边又有新情况了。
这回前来慈幼堂求助的,并不是捡了弃婴交由慈幼堂的妇女,而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姑娘。
方氏等人见了这姑娘都吓了一大跳,这姑娘头发乱的像鸡窝,脸上也黑一道灰一道,身形瘦弱,嘴唇干裂,脚上的草鞋都磨烂了,低头粗略一看,就能看到几个血泡,浑身还散发着一股难闻的味道。
这打扮,放进乞丐堆都算是埋汰的。
原本方氏还以为这是个小伙子呢,正想问几句,却不料这孩子突然双腿一弯,砰的一声直挺挺给她跪下了,还不断给她磕头,哑着嗓子不断道:“求您救救我吧!”
她这一开口,方氏才听出来,这是个小姑娘。
见小姑娘哭得伤心,又口口声声让方氏救命。方氏纵然是铁石心肠,也有了几分心软,连忙上前扶起这姑娘,也不嫌这姑娘一身味儿,温声安抚她,“先别哭,你受了什么委屈,慢慢说,大娘都听着。对了,你应该饿了吧?大娘让人给你端点吃的过来。”
小姑娘正想说不饿,肚子却不争气地叫唤了好几声,顿时羞得满脸通红,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去。
方氏一笑,又问姑娘,“你多久没吃东西了?太久没吃东西,不好吃太多,也不能太油腻,我让人端碗粥来,你看行吗?”
小姑娘在方氏温柔的安抚中终于平静了下来,有了一点安全感,抹了一把脸,不好意思地点点头,又小声道:“我能在您这儿洗个澡吗?身上的味儿太重了,免得熏着您。”
这是个爱干净又有礼貌的孩子。方氏立马判断出来,这姑娘应该不是流民,而是受了什么委屈,从家里逃出来求救的。
只是,若真有委屈,该去衙门才是,怎么来了慈幼堂呢?
方氏疑惑间,厨房那边的娘子已经端了一大碗粥过来,放在小姑娘面前。
小姑娘确实饿了很久了,见方氏目光温柔地看着自己,小姑娘心中一定,再次感谢了方氏和厨房娘子,端了碗狼吞虎咽喝了起来。
接连喝了两大碗粥,这姑娘才摸了摸肚子,不舍的将碗放下。
方氏见她冷静了下来,又笑着让她去洗个澡,洗好后放松下来,再慢慢说说自己的委屈。
小姑娘抿了抿唇,洗好澡换上了方氏给她的半旧衣裳,扯着衣角,十分不安地看着方氏,再三向方氏确认,“您会替我做主吗?我也想像您一样,自己干活养活自己!”
是个硬骨头的姑娘。方氏眼底的笑意愈深,嘴上则道:“你先说说,你为何离家出走?”
“您怎么知道我是离家出走的?”这姑娘一惊,而后眼圈又是一红,“我……我没有家了。”
“不着急,慢慢说。你来慈幼堂找我,是想让我帮你什么呢?”
“我……我实在不知道找谁了!”小姑娘情绪压抑到了极点,又开始放声大哭,一边哭着打嗝,一边将自己的情况交代了清楚,“方大娘,我是安和府兴平县嗝~高山村人,叫袁腊月。你先前带着戏班子去我们村表演,嗝~我见过您,知道您和别人不一样,这才过来找您帮忙。”
开头说顺了,这位叫袁腊月的小姑娘也慢慢平静了下来,终于不打嗝了,“我生在腊月里,所以我爹娘给我起名叫腊月。据说我刚出生不久,有个算命先生路过我们村,说我是个命里带福的。我爹娘没当回事,村里一个不要脸的大娘却上了心。她家有个孙子,打生下来就多灾多难,三天一小病,五天一大病,吃过的药比吃过的饭还多,为了给那孙子看病,一大家子的家底儿都填了进去,还是没个好转了大家都说她那孙子养不活。
她听了算命先生对我的批命后,一直磨着我爹娘要给我和她孙子定娃娃亲,说我有福气,一定能让孙子沾点福。
我爹娘当然不肯应,她孙子可怜是可怜,但她们一家都不是好相处的,霸道又蛮横,丝毫不讲道理,但凡对女儿有一点疼惜的,都不会乐意让闺女嫁进她家。
但这人却一直不死心,我爹娘不同意,她就在村里放话,说我定给她家孙子了,到处败坏我的名声。我长到现在十五岁,她就说了十五年,我娘为了这事儿都不知道和她打过多少次架,但是却一点用都没有。
去年,她就一直催着我爹娘给我和她孙子完婚。我爹娘怎么都不同意,她家孙子的身体也越来越不好,去年四月份就没了。她就跟失心疯似的,到处说我家没良心,不肯救她孙子,还想让我给她孙子配阴婚。村里人也是些是非不分的,说什么死者为大,确实是我家不近人情。
要不是您带着戏班子来我们村表演,她怕是还要继续闹腾,村里人没准就要逼着我给她孙子配阴婚了。
但是,好景不长,今年开年,我爹娘去山上砍柴摘果子,碰上了野猪,都没了性命。她又不知从哪里攀上了一门富贵亲戚,到处嚷嚷说她家发达了,又说是我家冷心冷肺才遭了报应,要我再嫁进她家,给她那个傻子二孙子当媳妇儿。
我爹娘不在人世,现在是二叔当家。二叔见钱眼开,只想着那家的银子,一点都不顾及我是他亲侄女,也埋怨是我当初心狠,不肯嫁给那家孙子,才让爹娘遭了报应。让我别再待在家,免得把晦气带给了他,说什么都要把我嫁过去。
我不愿意,这才逃了出来。一路上这颗心就没踏实过,怕碰上坏人,只能把自己往埋汰里捯饬,怕别人知道我是姑娘家起了坏心眼,我还装哑巴,就这样一路来到了州城,找到了您。”
说完,袁腊月又给方氏跪下了,眼泪就跟小溪似的,淌起来就收不住,额头上磕出来好大一个包,“您行行好,救救我吧!”
方氏下意识地将袁腊月扶了起来,心里也犯了难:救肯定是要救的,难得碰上这样一个有主见,又有骨气的姑娘,不帮她,方氏自己心里都过不去那个坎。
但是,这事儿也不是那么好帮的。
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袁腊月父母去世,由二叔照顾,按规矩,二叔确实可以代行父责,为她说个人家。
合情合理,并无触犯律法的地方。方氏纵然想帮,一时间也想不出来什么好办法。
倒是可以让袁腊月改名换姓留在慈幼堂,但好好一个姑娘,行的端坐的正,又没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凭什么要改名换姓?
方氏自从管了慈幼堂后,很是有些轴脾气,不乐意就这样偷偷摸摸地解决问题。她想像她上次脱离王家那样,正大光明地把袁腊月带回来。
慈幼堂的一些人手还是虞衡安排的,又因为虞衡担心慈幼堂那边都是些妇女和婴儿,对慈幼堂更添几分关注。
袁腊月之事,方氏还在犯难中,虞衡已经知道了,心中也暗暗点头:是个有勇有谋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