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和谈前后第一节李鸿章出马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蒙山军最新章节!
就在龙谦带领他的山东子弟兵倚仗天险击溃了德军和法军对山西的觊觎时,9月19日,慈禧一直惦记的李鸿章终于到了天津。
其实,早在7月17日,李鸿章便登船离开了燠热难耐的广州,北上京师解决这场战争的后续问题。
战争的结局早已注定,自问对于天下大势的了解在中国无人能匹的李鸿章,心头再次浮起曾经有过的沉重,这种感觉应当是在五年前的日本马关。
前来送别李大人的官员们的脸色与阳光明媚的广州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南海知县裴景福是李鸿章的同乡,虽然职务相差甚远,却私交甚密。裴县令对李鸿章调直隶总督表示了祝贺,“公已调补北洋矣,诸领事今晨已得电,皆额手相庆也。”
李鸿章睁开微闭着的双眼,缓慢但坚定地说了四个字,“舍我其谁!”
裴景福深感振奋,乘机询问李鸿章对国事的看法,谁料刚才还意气豪迈的李鸿章竟然声音哽咽,“以各国兵力论之,京师危急,当在**月之交。但聂功亭(聂士成)已阵亡,宋(庆)马(玉昆)军零落,牵制必不得力。日本调兵最速,英国助之,恐七八月不保矣。”
李鸿章说这番话的时候,正是天津城外战事正酣的时候,北京仍在朝廷手中,李鸿章准确了预料了北京城破的日期,就在**月之交——实际破城是在八月十五日。
裴景福接着问,如何才能让帝国的损失减少到最低?李鸿章竟然泪流满面。“必有三大问题,剿拳匪以示威,惩罪魁以泄忿,先以此二者要我,而后注重兵费偿款,此势所必至也。兵费赔款之数目多寡,此时尚不能预料,惟有竭力磋磨,展缓年份,尚不知做得到否?我已垂老。尚能活几年。总之当一日和尚撞一日钟,钟不鸣了,和尚亦死了。”
这话说的很是凄凉。跟随李鸿章已久的部下们感到悲哀且心惊。即使在甲午之后奉朝廷圣旨与日本人艰难周旋的时候,他们也未见过性格坚毅的老上司流露过丝毫的郁苦之色。
裴景福知道。在这之前。李鸿章对于朝廷召他北上的电报一概置之不理。朝廷在七月初便来电催促了。期间荣禄与刘坤一均以个人名义给李鸿章来过电报,催促李鸿章赴京消弭危局。特别是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后,清廷驻德公使吕海寰紧急拜访了德国外交部。德国外交部副大臣表示。只要李鸿章北上,乱事可以消弭。吕海寰赶紧给李鸿章去电报,请李鸿章迅速北上主持大局。李鸿章回电,政府尚无主见,即绕道前去,无济于事。
的确,当时朝廷昏着头,主战声强,还盼望着义和团的神术可灭洋人呢。那段时间,李鸿章办的大事便是促成了东南互保章程的签订,确保了战火没有蔓延至长江以南。当他接到朝廷对万国的宣战诏书后说了一句著名的话:此乱命耳!
乱命不从!于是有了东南互保章程的出笼。他可能意识到了,也可能没意识到。自认是得意之作的东南互保章程的出台,启动了满清建政以来地方公然对抗中央的例子,也促成了近代军阀集团的诞生。
朝廷拿南方督抚们一点办法没有。
接下来,随着京畿战局的急转直下,朝廷坐不住了,催促李鸿章的电报一封接着一封,将因甲午战败免掉的职务,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职务也还给了李鸿章,这虽是李鸿章的心愿,但李鸿章仍不愿动身,朝廷的口气越来越强硬,直到七月十三日朝廷电报中说,“现在事机日紧,各国使臣亦尚在京,迭次电谕李鸿章兼程来京,迄今并无启程确期电奏。该大臣受恩深重,尤非诸大臣可比,岂能坐视大局艰危于不顾耶?著接奉此旨后,无论水陆,即刻启程,并将启程日期速行电奏。”
口气很严厉,李鸿章不能不动了。
李鸿章启程之前做了两件事,一是开了个记者招待会,向社会各界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关于朝廷对万国宣战,李鸿章的解释是朝廷并未备战,因而不能视为宣战。对于引发庚子之乱的义和团,他表示那是一些愚民,引发冲突的教民与教士不能辞其责。至于他北上后怎么办?李鸿章说了几点意见:惩办祸首,遣散拳民,与各国议和。他对于义和团,没有说剿灭而是用了遣散一词。对记者们,李鸿章特别为慈禧开脱,说皇太后只是受人愚惑。但他却明确地说出了要惩办祸首,引起了极大的议论,好像他进京后,一大批官员将要大祸临头了。
李鸿章做的第二件事便是签署了一封联名电报,实际上是给慈禧的奏折,在奏折上签名的官员,包括在东南互保章程上签名的所有官员,这几乎是清廷所有的南方大员了,其中也有满人,如福州将军善联。奏折向朝廷提出了四点要求,要求保护各省洋行教士;悼念德国公使克林德,并致国书与德王,以示我国并无意与德交恶;命顺天府及直隶衙门查明除战事外因拳匪被害洋人教士的生命财产损失进行抚恤补偿;命直隶境内各统兵大员,对扰害良民的乱匪乱兵严厉镇压,以保京畿稳定。
口气不像是下级对上级的请示,而是上级对下级的指示了,但此时朝廷已开始围攻东交民巷,董福祥部就是朝廷的正规军,亲自攻打使馆,当时朝廷根本无意照李鸿章的四点要求办。
李鸿章从广州登船,顺珠江而下,第一站便到了香港。登岸拜会了各国驻香港领事后,秘密会见了香港总督卜力。
之所以说这是一次秘密的会见,是因为他们的谈话不能让外人知道。
卜力总督提到了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孙文。孙文已经策划了多年的反清,并且进行了实质性的起义,起义自然是失败了,孙文被清廷所通缉,成了自康粱之外朝廷最痛恨的汉人。卜力对李鸿章抛出了计划理论上是转述了孙中山的计划,即宣布两广独立,脱离满清,建立一个汉族政权。孙中山毕生追求的不就是驱除鞑虏吗?之所以联系李鸿章,那是因为他是汉人且有这个实力。
英国人热衷于这个计划,他们认为。中国的分裂有助于英国在华利益的扩展。所以,卜力热心地充当了联系人。
但李鸿章回避了这个话题,他提出一个更直接的问题,英国人希望谁来当皇帝?
卜力想了一下。回答说。光绪皇帝对以他名义所做的事情并不负责任。英国对他继续统治不会特别反对。
李鸿章接着说,我听到这样一个传言,如果义和团将北京的公使全部杀掉。那么各国就有权进行合法的军事干预了,并且会宣布洋人在中国扶持的另外一个皇帝。李鸿章问,如果是这样,洋人们会选择谁?也许是一个汉人?
卜力感到为难,他回答道,如果是这样,各国会征求他们在中国能找到的最强有力的人的意见。
李鸿章毫不犹豫地回答道,中国最强有力的人就是慈禧皇太后。
卜力搞不懂李鸿章的意思了,本来他认为李鸿章或许有自立为帝的念头。但现在看来显然不是。而停在海面上焦急地等待结果的孙中山也失望了,李鸿章对他的提议毫无兴趣。
李鸿章离开了香港,沿着海岸线东行,三天后到达了上海。他在这里受到了儿子李经述发来的急电,天津失守,北京不保,万勿冒险北上。
当时,北京城确实流传着义和团的口号,他们要杀一龙二虎三百洋。一龙当然是指光绪皇帝,二虎是指庆亲王和李鸿章,三百洋便泛指洋人了。
李鸿章决定不走了。他在上海住了下来,没有给朝廷发电报,而是给山东的袁世凯发了一封电报,要他代为转奏,电报的意思是他病了,连日驱驰,身体扛不住了。
朝廷的电报马上过来了,“李鸿章电悉。现在事机甚紧,著仍遵前旨迅速北来,毋再籍延。”朝廷明白着呢,什么病了,全是借口。
李鸿章没有急着回电,而是关注着京畿的战事,杨村被占,通州再败,北京已难保全。上海资讯发达,尤胜广州,京畿战况几乎每日都有来自各个方面的报道,李鸿章注意到了西沽大捷的报道,但没有在意,认为不过是朝廷粉饰的宣传。那几天李鸿章的心情极为黯淡,本来他怀着建立不世功勋的期望北上——那时局面尚未恶化至斯,朝廷认为非自己莫属,众臣也认为非自己不可,自己干好了,将会收获巨大荣誉和实际利益,满朝文武,包括那些皇亲国戚,哪一个能与自己相提并论?为官一生,难道这不是最高的顶峰吗?什么割据两广,自立为帝,都不靠谱。当年,自己的老师曾国藩挟剿灭太平天国巨大的声望和麾下百胜湘军,不是也拒绝了包括左宗棠在内的若干部下的劝进吗?
李鸿章只想登上人臣的顶峰。但现在他意识到,自己的希望破灭了。他甚至萌生了返回广东的念头,心底对慈禧充满了怨恨,“苦口力谏之言,竟不能胜太后一念报复之心!”
西太后的报复之心,自然是因溥儁未能取代光绪而生的怨愤。
李鸿章不想去北京了,朝廷,主要是西太后,没有给他任何的权力,现在局势到了这个地步,北京旦夕可下,他去了,拿什么跟洋人谈?
湖广总督张之洞转来一份给洋人的电报,张之洞是慈禧的人,他在电报里极力为朝廷开脱并力图保全太后。张之洞请求李鸿章在这份电报上签名,李鸿章生气了,给张之洞回电:此次误听人言,致使拳匪猖獗,责任归谁,中外所共知。你的电报将朝廷的责任一概抹杀,很难令人信服﹍﹍若是将京城内的各国使馆人员护送出京至天津,由朝廷自行剿灭拳匪,局势或许尚有办法,否则大祸降临,说什么都晚了!
话音未落,大祸真的降临了。北京城破,朝廷逃了!
慈禧绝不会看不到李鸿章给张之洞的电文,马上又是一道圣旨到了: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朝廷不为遥制。
这让权力欲极强的李鸿章立即什么病都没有了。他立即行动起来,此去北京办外交的交涉,没有助手是不行的,他先联系跟随自己多年在洋务上多有建树的盛宣怀,希望这个在铁路、电报及教育事业上作出斐然成就的老部下跟自己同去北京,但盛宣怀竟然找借口拒绝了。这个态度让李鸿章心头蒙上了阴影。盛宣怀为什么不愿意赴京,是因为他根本就不看好和谈前景嘛。张之洞倒是给他推荐过来一个出生于南洋的狂生,姓辜,叫辜汤生,精通数国语言,可充通译之职。这个生了一双大眼睛的狂生见了李鸿章,竟然说他有办法让洋人让步。李鸿章好奇地问他有何办法,他又不说,一副神秘兮兮的样子,让李鸿章苦笑不得。
倒是过去的小跟班吴永从太原寄来的一封信让李鸿章精神一振,他当然记得这个在自己手下办了几年差的曾纪泽的女婿,竟然机缘巧合护驾随侍太后和皇上从怀来一路到了太原。这下子肯定是要升官了。吴永的才具李鸿章是知道的,并无办外交的本领。引起他兴趣的是吴永说的另一个人和另一件事。吴永在信上讲了龙谦的故事以及西摩尔中将及其麾下的四百多的洋人俘虏。吴永认为这些俘虏,特别是西摩尔中将的被俘完全可以利用,是和谈交涉最有力的筹码。吴永在信中还详细阐述了交涉的方针,那就是分化瓦解联军各方,走以夷制夷的路子。吴永讲了英法俄日德美数国在华利益上的矛盾,很有见地。吴永的策略就是利用英日压制俄国,利用德美压制英国。其余各国则不足论。这个策略让李鸿章眼前一亮。这些见地对于办老了外交对列强之间关系了然于胸的李鸿章并无新奇,但出自吴永之手则令他惊奇,甚至有些不相信了。信的最后,吴永揭开了谜底,这些想法,均出自龙谦之手,此人出生于美国,对列强颇为了解,此番又在京津以及娘子关立了大功,皇太后和荣禄对其极为欣赏,建议李鸿章召此人赴京以作臂助。
李鸿章想起了他看到的那条西沽大捷的新闻,原先以为不过是讹传,现在看来竟然是真的了。西摩尔中将的这张牌还是要打的,这也是李鸿章为数不多的牌张了,而那个龙谦,也可以来。于是李鸿章在从上海动身前往天津时,给太原去了电报,令吴永及龙谦即刻起身赴北京听命。(未完待续。。)
就在龙谦带领他的山东子弟兵倚仗天险击溃了德军和法军对山西的觊觎时,9月19日,慈禧一直惦记的李鸿章终于到了天津。
其实,早在7月17日,李鸿章便登船离开了燠热难耐的广州,北上京师解决这场战争的后续问题。
战争的结局早已注定,自问对于天下大势的了解在中国无人能匹的李鸿章,心头再次浮起曾经有过的沉重,这种感觉应当是在五年前的日本马关。
前来送别李大人的官员们的脸色与阳光明媚的广州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南海知县裴景福是李鸿章的同乡,虽然职务相差甚远,却私交甚密。裴县令对李鸿章调直隶总督表示了祝贺,“公已调补北洋矣,诸领事今晨已得电,皆额手相庆也。”
李鸿章睁开微闭着的双眼,缓慢但坚定地说了四个字,“舍我其谁!”
裴景福深感振奋,乘机询问李鸿章对国事的看法,谁料刚才还意气豪迈的李鸿章竟然声音哽咽,“以各国兵力论之,京师危急,当在**月之交。但聂功亭(聂士成)已阵亡,宋(庆)马(玉昆)军零落,牵制必不得力。日本调兵最速,英国助之,恐七八月不保矣。”
李鸿章说这番话的时候,正是天津城外战事正酣的时候,北京仍在朝廷手中,李鸿章准确了预料了北京城破的日期,就在**月之交——实际破城是在八月十五日。
裴景福接着问,如何才能让帝国的损失减少到最低?李鸿章竟然泪流满面。“必有三大问题,剿拳匪以示威,惩罪魁以泄忿,先以此二者要我,而后注重兵费偿款,此势所必至也。兵费赔款之数目多寡,此时尚不能预料,惟有竭力磋磨,展缓年份,尚不知做得到否?我已垂老。尚能活几年。总之当一日和尚撞一日钟,钟不鸣了,和尚亦死了。”
这话说的很是凄凉。跟随李鸿章已久的部下们感到悲哀且心惊。即使在甲午之后奉朝廷圣旨与日本人艰难周旋的时候,他们也未见过性格坚毅的老上司流露过丝毫的郁苦之色。
裴景福知道。在这之前。李鸿章对于朝廷召他北上的电报一概置之不理。朝廷在七月初便来电催促了。期间荣禄与刘坤一均以个人名义给李鸿章来过电报,催促李鸿章赴京消弭危局。特别是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后,清廷驻德公使吕海寰紧急拜访了德国外交部。德国外交部副大臣表示。只要李鸿章北上,乱事可以消弭。吕海寰赶紧给李鸿章去电报,请李鸿章迅速北上主持大局。李鸿章回电,政府尚无主见,即绕道前去,无济于事。
的确,当时朝廷昏着头,主战声强,还盼望着义和团的神术可灭洋人呢。那段时间,李鸿章办的大事便是促成了东南互保章程的签订,确保了战火没有蔓延至长江以南。当他接到朝廷对万国的宣战诏书后说了一句著名的话:此乱命耳!
乱命不从!于是有了东南互保章程的出笼。他可能意识到了,也可能没意识到。自认是得意之作的东南互保章程的出台,启动了满清建政以来地方公然对抗中央的例子,也促成了近代军阀集团的诞生。
朝廷拿南方督抚们一点办法没有。
接下来,随着京畿战局的急转直下,朝廷坐不住了,催促李鸿章的电报一封接着一封,将因甲午战败免掉的职务,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职务也还给了李鸿章,这虽是李鸿章的心愿,但李鸿章仍不愿动身,朝廷的口气越来越强硬,直到七月十三日朝廷电报中说,“现在事机日紧,各国使臣亦尚在京,迭次电谕李鸿章兼程来京,迄今并无启程确期电奏。该大臣受恩深重,尤非诸大臣可比,岂能坐视大局艰危于不顾耶?著接奉此旨后,无论水陆,即刻启程,并将启程日期速行电奏。”
口气很严厉,李鸿章不能不动了。
李鸿章启程之前做了两件事,一是开了个记者招待会,向社会各界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关于朝廷对万国宣战,李鸿章的解释是朝廷并未备战,因而不能视为宣战。对于引发庚子之乱的义和团,他表示那是一些愚民,引发冲突的教民与教士不能辞其责。至于他北上后怎么办?李鸿章说了几点意见:惩办祸首,遣散拳民,与各国议和。他对于义和团,没有说剿灭而是用了遣散一词。对记者们,李鸿章特别为慈禧开脱,说皇太后只是受人愚惑。但他却明确地说出了要惩办祸首,引起了极大的议论,好像他进京后,一大批官员将要大祸临头了。
李鸿章做的第二件事便是签署了一封联名电报,实际上是给慈禧的奏折,在奏折上签名的官员,包括在东南互保章程上签名的所有官员,这几乎是清廷所有的南方大员了,其中也有满人,如福州将军善联。奏折向朝廷提出了四点要求,要求保护各省洋行教士;悼念德国公使克林德,并致国书与德王,以示我国并无意与德交恶;命顺天府及直隶衙门查明除战事外因拳匪被害洋人教士的生命财产损失进行抚恤补偿;命直隶境内各统兵大员,对扰害良民的乱匪乱兵严厉镇压,以保京畿稳定。
口气不像是下级对上级的请示,而是上级对下级的指示了,但此时朝廷已开始围攻东交民巷,董福祥部就是朝廷的正规军,亲自攻打使馆,当时朝廷根本无意照李鸿章的四点要求办。
李鸿章从广州登船,顺珠江而下,第一站便到了香港。登岸拜会了各国驻香港领事后,秘密会见了香港总督卜力。
之所以说这是一次秘密的会见,是因为他们的谈话不能让外人知道。
卜力总督提到了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孙文。孙文已经策划了多年的反清,并且进行了实质性的起义,起义自然是失败了,孙文被清廷所通缉,成了自康粱之外朝廷最痛恨的汉人。卜力对李鸿章抛出了计划理论上是转述了孙中山的计划,即宣布两广独立,脱离满清,建立一个汉族政权。孙中山毕生追求的不就是驱除鞑虏吗?之所以联系李鸿章,那是因为他是汉人且有这个实力。
英国人热衷于这个计划,他们认为。中国的分裂有助于英国在华利益的扩展。所以,卜力热心地充当了联系人。
但李鸿章回避了这个话题,他提出一个更直接的问题,英国人希望谁来当皇帝?
卜力想了一下。回答说。光绪皇帝对以他名义所做的事情并不负责任。英国对他继续统治不会特别反对。
李鸿章接着说,我听到这样一个传言,如果义和团将北京的公使全部杀掉。那么各国就有权进行合法的军事干预了,并且会宣布洋人在中国扶持的另外一个皇帝。李鸿章问,如果是这样,洋人们会选择谁?也许是一个汉人?
卜力感到为难,他回答道,如果是这样,各国会征求他们在中国能找到的最强有力的人的意见。
李鸿章毫不犹豫地回答道,中国最强有力的人就是慈禧皇太后。
卜力搞不懂李鸿章的意思了,本来他认为李鸿章或许有自立为帝的念头。但现在看来显然不是。而停在海面上焦急地等待结果的孙中山也失望了,李鸿章对他的提议毫无兴趣。
李鸿章离开了香港,沿着海岸线东行,三天后到达了上海。他在这里受到了儿子李经述发来的急电,天津失守,北京不保,万勿冒险北上。
当时,北京城确实流传着义和团的口号,他们要杀一龙二虎三百洋。一龙当然是指光绪皇帝,二虎是指庆亲王和李鸿章,三百洋便泛指洋人了。
李鸿章决定不走了。他在上海住了下来,没有给朝廷发电报,而是给山东的袁世凯发了一封电报,要他代为转奏,电报的意思是他病了,连日驱驰,身体扛不住了。
朝廷的电报马上过来了,“李鸿章电悉。现在事机甚紧,著仍遵前旨迅速北来,毋再籍延。”朝廷明白着呢,什么病了,全是借口。
李鸿章没有急着回电,而是关注着京畿的战事,杨村被占,通州再败,北京已难保全。上海资讯发达,尤胜广州,京畿战况几乎每日都有来自各个方面的报道,李鸿章注意到了西沽大捷的报道,但没有在意,认为不过是朝廷粉饰的宣传。那几天李鸿章的心情极为黯淡,本来他怀着建立不世功勋的期望北上——那时局面尚未恶化至斯,朝廷认为非自己莫属,众臣也认为非自己不可,自己干好了,将会收获巨大荣誉和实际利益,满朝文武,包括那些皇亲国戚,哪一个能与自己相提并论?为官一生,难道这不是最高的顶峰吗?什么割据两广,自立为帝,都不靠谱。当年,自己的老师曾国藩挟剿灭太平天国巨大的声望和麾下百胜湘军,不是也拒绝了包括左宗棠在内的若干部下的劝进吗?
李鸿章只想登上人臣的顶峰。但现在他意识到,自己的希望破灭了。他甚至萌生了返回广东的念头,心底对慈禧充满了怨恨,“苦口力谏之言,竟不能胜太后一念报复之心!”
西太后的报复之心,自然是因溥儁未能取代光绪而生的怨愤。
李鸿章不想去北京了,朝廷,主要是西太后,没有给他任何的权力,现在局势到了这个地步,北京旦夕可下,他去了,拿什么跟洋人谈?
湖广总督张之洞转来一份给洋人的电报,张之洞是慈禧的人,他在电报里极力为朝廷开脱并力图保全太后。张之洞请求李鸿章在这份电报上签名,李鸿章生气了,给张之洞回电:此次误听人言,致使拳匪猖獗,责任归谁,中外所共知。你的电报将朝廷的责任一概抹杀,很难令人信服﹍﹍若是将京城内的各国使馆人员护送出京至天津,由朝廷自行剿灭拳匪,局势或许尚有办法,否则大祸降临,说什么都晚了!
话音未落,大祸真的降临了。北京城破,朝廷逃了!
慈禧绝不会看不到李鸿章给张之洞的电文,马上又是一道圣旨到了: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朝廷不为遥制。
这让权力欲极强的李鸿章立即什么病都没有了。他立即行动起来,此去北京办外交的交涉,没有助手是不行的,他先联系跟随自己多年在洋务上多有建树的盛宣怀,希望这个在铁路、电报及教育事业上作出斐然成就的老部下跟自己同去北京,但盛宣怀竟然找借口拒绝了。这个态度让李鸿章心头蒙上了阴影。盛宣怀为什么不愿意赴京,是因为他根本就不看好和谈前景嘛。张之洞倒是给他推荐过来一个出生于南洋的狂生,姓辜,叫辜汤生,精通数国语言,可充通译之职。这个生了一双大眼睛的狂生见了李鸿章,竟然说他有办法让洋人让步。李鸿章好奇地问他有何办法,他又不说,一副神秘兮兮的样子,让李鸿章苦笑不得。
倒是过去的小跟班吴永从太原寄来的一封信让李鸿章精神一振,他当然记得这个在自己手下办了几年差的曾纪泽的女婿,竟然机缘巧合护驾随侍太后和皇上从怀来一路到了太原。这下子肯定是要升官了。吴永的才具李鸿章是知道的,并无办外交的本领。引起他兴趣的是吴永说的另一个人和另一件事。吴永在信上讲了龙谦的故事以及西摩尔中将及其麾下的四百多的洋人俘虏。吴永认为这些俘虏,特别是西摩尔中将的被俘完全可以利用,是和谈交涉最有力的筹码。吴永在信中还详细阐述了交涉的方针,那就是分化瓦解联军各方,走以夷制夷的路子。吴永讲了英法俄日德美数国在华利益上的矛盾,很有见地。吴永的策略就是利用英日压制俄国,利用德美压制英国。其余各国则不足论。这个策略让李鸿章眼前一亮。这些见地对于办老了外交对列强之间关系了然于胸的李鸿章并无新奇,但出自吴永之手则令他惊奇,甚至有些不相信了。信的最后,吴永揭开了谜底,这些想法,均出自龙谦之手,此人出生于美国,对列强颇为了解,此番又在京津以及娘子关立了大功,皇太后和荣禄对其极为欣赏,建议李鸿章召此人赴京以作臂助。
李鸿章想起了他看到的那条西沽大捷的新闻,原先以为不过是讹传,现在看来竟然是真的了。西摩尔中将的这张牌还是要打的,这也是李鸿章为数不多的牌张了,而那个龙谦,也可以来。于是李鸿章在从上海动身前往天津时,给太原去了电报,令吴永及龙谦即刻起身赴北京听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