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旱年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阴碑最新章节!
渔渊……临渊而渔,我回头盯着那青翠的山头又看了两眼,沈家给这座石碾子山改的名字,似乎别有深意啊。
“对了大姐,你刚刚说,这山的名字是沈家搬到这里以后才改的,你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难不成沈家也是近些年才隐居在此处的?”我看冯寡妇的年纪也不大,但是她对这些事,却格外的清楚,于是心生疑惑。
我原本以为,像沈家这样大的家业,根基厚重,家族弟子众多,隐居在深山中的古宅,少说也有个一百来年吧,可是冯寡妇却挤眉弄眼的告诉我说,其实沈家原先并不在这儿,大约三十多年前,村里的人发现,有一大批人从外边来到了这里,一头扎进石碾子山上。
那些人很久都没有下山,有人好奇就上山去看,才发现他们在石碾子山上盖起了宅子。
虽然这里的村民背靠大山,但是在沈家来到这里之前,村民们却并没有从大山之中过上靠山吃山的生活,因为石碾子山的山体角度十分陡峭,甚至连山路都修不出来。
沈家的人刚来的时候,这里还没有通车,硬是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把石料木材等等盖房子用的材料一点一点的搬到了山上,历时多年,才盖成了现在的沈家大宅,至于沈家门口的那条能通车的山路,也是在宅子盖好以后才修成的。
冯寡妇低头想了下,告诉我说,她今年三十三,沈家来盖房子的人到石碾子山来的那一年,她才三岁,但是已经有些模糊的记忆了,后来又听大人们经常谈起沈家的事,所以才会知道的这么清楚。
她还告诉我,早些年沈家刚来到这儿的时候,看这里的村民生活穷苦,每每拿出钱财,又是帮村里修路,挖井,帮助那些吃不上饭的人家买米买面,沈家的宅子刚盖好的头一年,石碾子山遇上大旱,庄稼地里颗粒无收。
本来这里就贫瘠,大多数人家都没有余粮,都在等着那一年的丰收,可是人算不如天算,那一年偏偏是个大旱之年,吃不上饭的人家多了去了。
那一整年,若不是靠着沈家的人每日施粥发放粮食,这附近的村子,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呢。
所以那个时候,只要是属于石碾子山地界的人,没有一个不说沈家家主是个大善人,简直都快说成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了。
正是因为如此,沈家在附近的威望很高,就连村里有什么重大决议,几个村的村长也都要一起上山,找沈家管事的知会一声,若是沈家说不行,那这事儿指定是要黄了。
所以后来沈家招人去给他们家送菜的时候,才会有那么多人报名,一来是沈家出的工钱确实很高,而来是大家都相信沈家就好比天堂一样,哪怕能进到沈家做个小杂役,都够回村吹一阵的了。
甚至在那些送菜的人,去了沈家之后开始接二连三的死亡,也仍有一部分人不以为然。
当然,这是二十多年前,人们的想法,后来死在沈家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虽然心生疑惑,沈家的大宅,在大家心里也从天堂变成了地狱,可是到了那个时候,依旧没人敢去沈家兴师问罪。
因为大家从刚开始对沈家的感激变成了害怕,村民们渐渐明白过来,沈家的权势非同小可,沈家的人也并非单纯的大善人,就凭他们那些在沈家死了人的家属,去找沈家的麻烦,只会引火烧身而已。
大家开始害怕起来,镇上开完了会,村长再回村里召集村民开会,讨论来讨论去,大家的想法都是一样的,特别是那些家里死了人的,更多的只是觉得沈家可怕,别说让他们一起去沈家讨说法了,就连说上两句,一个个都吓得心惊胆战,生怕惹怒了沈家的人。
冯寡妇给我讲着,那些陈年往事,但我却从中听到了几处疑点,冯寡妇说,在沈家的大宅刚盖好住进去人后的第一年,整个石碾子山附近的农户都颗粒无收,碰到了百年难遇的大旱之年。
可是之前江夏同我闲聊的时候,他说他在来的路上,已经瞧过了这里的风水,石碾子山虽然地势险峻,但是风景极其秀美,普通人虽然感觉不出,但是修士一定能察觉出空气中锁蕴含的灵气都要比别的地方浓郁。
而且这里的村民,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儿,无论长的什么模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皮肤极为通透,白中泛红,即使是每日里下地的庄稼汉,也瞧不见哪个皮肤粗糙的,这一特点在那些年轻姑娘们身上体现的更为深刻。
那些姑娘一个个瞧着水灵的很,水嫩嫩的小脸儿,像极了一个个鲜嫩可口的水蜜桃,总之,若是单单瞧着这里的每一个人,一定看不出,这些都是生长在深山里的山民。
江夏告诉我说,这里的山民之所以每个人都皮肤都这么通透,是和这里的水土有关系,在这石碾子山下边,压着一条水龙脉,虽然不是大龙脉,但是这么一条小龙,也足够撑起整个石碾子山的地界了。
这里既然有水龙脉,那这里怎么还会大旱呢?我十分奇怪,问冯寡妇,在她印象中,石碾子山这里,往些年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旱年。
冯寡妇想了下,对我说道,“那就没有了,我们这儿的人穷,那是因为同外界联系难,再加上山体陡峭耕地少,但是即便是地少,那庄稼地里往些年也没出现过同样的旱情,当年的大旱,可是我们石碾子山一带,从村志有记载开始,几百年了,头一次呢。”
果然,这里从来都没有出现过旱年,我又问冯寡妇,从哪旱年之后到现在,有没有再出现过。
冯寡妇继续摇头,说了句没有,我心里一阵哆嗦,有一个十分奇特的想法在我脑子里生成。
我来来回回想了好几遍,但都不敢确认,我想到了江夏,可惜这会儿他不在我身边,否则我还能听听他的意思。
渔渊……临渊而渔,我回头盯着那青翠的山头又看了两眼,沈家给这座石碾子山改的名字,似乎别有深意啊。
“对了大姐,你刚刚说,这山的名字是沈家搬到这里以后才改的,你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难不成沈家也是近些年才隐居在此处的?”我看冯寡妇的年纪也不大,但是她对这些事,却格外的清楚,于是心生疑惑。
我原本以为,像沈家这样大的家业,根基厚重,家族弟子众多,隐居在深山中的古宅,少说也有个一百来年吧,可是冯寡妇却挤眉弄眼的告诉我说,其实沈家原先并不在这儿,大约三十多年前,村里的人发现,有一大批人从外边来到了这里,一头扎进石碾子山上。
那些人很久都没有下山,有人好奇就上山去看,才发现他们在石碾子山上盖起了宅子。
虽然这里的村民背靠大山,但是在沈家来到这里之前,村民们却并没有从大山之中过上靠山吃山的生活,因为石碾子山的山体角度十分陡峭,甚至连山路都修不出来。
沈家的人刚来的时候,这里还没有通车,硬是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把石料木材等等盖房子用的材料一点一点的搬到了山上,历时多年,才盖成了现在的沈家大宅,至于沈家门口的那条能通车的山路,也是在宅子盖好以后才修成的。
冯寡妇低头想了下,告诉我说,她今年三十三,沈家来盖房子的人到石碾子山来的那一年,她才三岁,但是已经有些模糊的记忆了,后来又听大人们经常谈起沈家的事,所以才会知道的这么清楚。
她还告诉我,早些年沈家刚来到这儿的时候,看这里的村民生活穷苦,每每拿出钱财,又是帮村里修路,挖井,帮助那些吃不上饭的人家买米买面,沈家的宅子刚盖好的头一年,石碾子山遇上大旱,庄稼地里颗粒无收。
本来这里就贫瘠,大多数人家都没有余粮,都在等着那一年的丰收,可是人算不如天算,那一年偏偏是个大旱之年,吃不上饭的人家多了去了。
那一整年,若不是靠着沈家的人每日施粥发放粮食,这附近的村子,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呢。
所以那个时候,只要是属于石碾子山地界的人,没有一个不说沈家家主是个大善人,简直都快说成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了。
正是因为如此,沈家在附近的威望很高,就连村里有什么重大决议,几个村的村长也都要一起上山,找沈家管事的知会一声,若是沈家说不行,那这事儿指定是要黄了。
所以后来沈家招人去给他们家送菜的时候,才会有那么多人报名,一来是沈家出的工钱确实很高,而来是大家都相信沈家就好比天堂一样,哪怕能进到沈家做个小杂役,都够回村吹一阵的了。
甚至在那些送菜的人,去了沈家之后开始接二连三的死亡,也仍有一部分人不以为然。
当然,这是二十多年前,人们的想法,后来死在沈家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虽然心生疑惑,沈家的大宅,在大家心里也从天堂变成了地狱,可是到了那个时候,依旧没人敢去沈家兴师问罪。
因为大家从刚开始对沈家的感激变成了害怕,村民们渐渐明白过来,沈家的权势非同小可,沈家的人也并非单纯的大善人,就凭他们那些在沈家死了人的家属,去找沈家的麻烦,只会引火烧身而已。
大家开始害怕起来,镇上开完了会,村长再回村里召集村民开会,讨论来讨论去,大家的想法都是一样的,特别是那些家里死了人的,更多的只是觉得沈家可怕,别说让他们一起去沈家讨说法了,就连说上两句,一个个都吓得心惊胆战,生怕惹怒了沈家的人。
冯寡妇给我讲着,那些陈年往事,但我却从中听到了几处疑点,冯寡妇说,在沈家的大宅刚盖好住进去人后的第一年,整个石碾子山附近的农户都颗粒无收,碰到了百年难遇的大旱之年。
可是之前江夏同我闲聊的时候,他说他在来的路上,已经瞧过了这里的风水,石碾子山虽然地势险峻,但是风景极其秀美,普通人虽然感觉不出,但是修士一定能察觉出空气中锁蕴含的灵气都要比别的地方浓郁。
而且这里的村民,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儿,无论长的什么模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皮肤极为通透,白中泛红,即使是每日里下地的庄稼汉,也瞧不见哪个皮肤粗糙的,这一特点在那些年轻姑娘们身上体现的更为深刻。
那些姑娘一个个瞧着水灵的很,水嫩嫩的小脸儿,像极了一个个鲜嫩可口的水蜜桃,总之,若是单单瞧着这里的每一个人,一定看不出,这些都是生长在深山里的山民。
江夏告诉我说,这里的山民之所以每个人都皮肤都这么通透,是和这里的水土有关系,在这石碾子山下边,压着一条水龙脉,虽然不是大龙脉,但是这么一条小龙,也足够撑起整个石碾子山的地界了。
这里既然有水龙脉,那这里怎么还会大旱呢?我十分奇怪,问冯寡妇,在她印象中,石碾子山这里,往些年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旱年。
冯寡妇想了下,对我说道,“那就没有了,我们这儿的人穷,那是因为同外界联系难,再加上山体陡峭耕地少,但是即便是地少,那庄稼地里往些年也没出现过同样的旱情,当年的大旱,可是我们石碾子山一带,从村志有记载开始,几百年了,头一次呢。”
果然,这里从来都没有出现过旱年,我又问冯寡妇,从哪旱年之后到现在,有没有再出现过。
冯寡妇继续摇头,说了句没有,我心里一阵哆嗦,有一个十分奇特的想法在我脑子里生成。
我来来回回想了好几遍,但都不敢确认,我想到了江夏,可惜这会儿他不在我身边,否则我还能听听他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