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二章 比乱麻还乱
推荐阅读:仙宫、天下第九、三寸人间、飞剑问道、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血界蛮荒、都市神级仙少、五行御天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最新章节!
法露师讲完,就开始打坐了。
死抱一个话头,其实是很困难的。最开始,我用心中想“念佛是谁”,过不了两分钟,心就散乱走神了。再拉回来,再走神,这样七八下折腾,搞得我心烦气闷。
然后听到引磐,下坐,跟随大家一起经行。按要求,走路时只顾走路,不丢失话头就行,不能左顾右盼,不能掉队或者向前挤,跟随大家,甩开膀子,大步前行。
突然香板一响,大家突然停住,我由于走得太嗨,差点没停住,身体前倾,几乎要碰到前面的人了。幸亏哥们练过,对身体的控制能力还是有的,前脚掌用力一撑,总算停了下来。而此时呢,话头早就不知道跑哪里去了。
但我的心歇了吗?并没有,我只是用余光观察和耳朵听,看我的失态,引没引起维那的注意,香板虽然不厚,打我两下我也承受得起。但当众被打,滋味还是难受的。更何况,那香板打击地面的声音,在这安静的大厅里,着实让人紧张。
就这样耗了半天,坐与行交替。中间有送茶送点心的,和尚倒茶时,我甚至有点想急于求成:开水何进能够烫手,茶杯落地,我是不是也能开悟?
又回到坐上,反思一下,知道自己走神多,心乱动,根本没有照顾话头,心思比乱麻还乱,根本没有制心一处的状态。
不过,打七期间,有些东西还是有变化。从外部来看,至少晚上可以吃饭了,说是保持大家的体力。还有几个人挨了香板,估计是走神还是什么的。我庆幸自己没挨香板,是因为自己能够暂时控制自己的身体与表情。
晚上睡觉前也是参,白天打坐也是参,我始终有点参不上路。别说起疑情了,就是不忘记话头,都做不好。稍有动静或者变化,就跑掉了,白天参,容易散乱。到了晚上打坐,容易昏沉。
好不容易把话头抱住了,呼吸平稳了,结果又要开始昏沉了。估计是馒头吃多了,还是精神厌倦了,总想打瞌睡。我还可以用意志力坚持,我前面一个家伙,坐了一会,前俯后仰的,拿香板的和尚眼神再不好,也看得出来,你睡觉了。所以“啪”的一声,香板就在我眼前,硬生生地打在他的背上,他哼都不敢哼一声。痛在他身上,我却吓出了一身冷汗。
终于可以稍微平缓过来,我觉得,还是要找到对治的办法。与其这样勉强地死抱话头又抱不住,不如试试其它办法,等心平静下来,再作打算。
最开始,我还是使用最熟悉的观息法,很快就平缓了呼吸,人保持在一种朦胧的安定状态。但这种状态,却有点软绵绵的,提不起参话头的精神。
后来,我又改为念话头,当然是在心中默念,嘴皮还不能动,挺别扭的,搞了一会,心思总是被突如其来的杂念打断,还是上不了路。
好,那我就看杂念吧,看它是如何自生自灭的。结果,稍微一看杂念,发现如此之多,根本理不出一个单独的杂念来。就像捅了马蜂窝,乱箭穿心,无法抑制。
算了,回到看话头,好不容易有点眉目,引磐一响,下坐了。喝了点水,整理一下,上厕所,然后回来,就准备睡觉了。监督我们睡觉的,是明成师,他手上有香板,都得听他的。
吉祥卧是必须的,也就是右侧卧,右手放在左脸下,又腿微屈交叠,如同大殿里卧佛的形象。据说,这种姿势是释迦佛圆寂时的姿势。而在今天,这也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甚至是一种纪律。
保持一个姿势不动地睡觉,也是非常辛苦的,因为,我们都有睡觉翻身的习惯。偶尔一声香板响,听到不控制不住的“嗯”的一声,把我从朦胧中惊醒了,听得出来,优秀的万师兄,已经挨了明成师一板子。
这真是不讲情面的啊。万师兄因为他弟子是领导,给庙子,给法会,做了不少贡献。他翻身也要挨板子,更让我感到警醒。这跟部队的纪律差不多,动辄得咎。
不知道真正睡了几个小时,反正被催醒时,脑袋还有点错,这是典型的睡眠不足了。还得打起精神,吃完饭,上佛堂,进入打七的第二天。
法露师这次开示,是直奔主题的。
“我昨天讲了,现在是禅堂克期取证的时间。要在这七天取证,最主要最主要的就是要发道心。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心,什么也办不成。我们大家选择了出家,为了什么?并不是说没有饭吃才出家,并不是说没有办法活下去了才出家。既是出了家,就应当有一个大的志向,有一个大的决心,这样,你才能把用功办道搞好。出家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明心见性,为了了生脱死,为了成佛作祖。在坐有居士的,也有没受戒的,但都来吃苦,为了什么?都为了超脱生死,如果没有这决心,来找罪受的吗?”
这是讲的决心问题,既然都自愿挨板子了,我想这大众中即使最不认真的人,也该有些决心吧。
“但是,明心见性、了生脱死、成佛作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原因是什么?因为现在是末法时代。佛在世的时候,出家人的根基好,只要佛一呼,善来比丘立即须发自落,袈裟著身。要知道,佛的正法已经过去了,像法也过去了,现在正处于末法时期。我们讲末法时代,意思是说,我们众生的业障也重,根基也浅,善根也薄,所以才称为‘末法’。”
我们处于这个时代,能够开悟的,可能性低,这是符合佛祖当年所预言的,佛法也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
“佛在世时,众生的善根深厚,所以,修行自然很容易开悟。在唐代,也有很多开悟的祖师,他们修行很精进,往往因为一句话就开悟了。为什么我们现在修来修去,还不能开悟?这不能怪别的,只怪我们自己的业障太深重,善很太微薄。但是,虽然是这个样子,我们今天还能够得到人身,还能够闻到佛法,还能够出家修行,这也是很不容易的。这么不容易的事,我们已经得到了,所以,我们要珍惜人身。怎么珍惜呢?我希望大家一定要立大的志向,一定要发大的道心,一定要精进办道。古人讲,要想了生脱死,用功办道时,思想上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丧考妣’。如果没有这样的紧迫感,没有这样的坚决心,要想把功夫用好,谈何容易啊!”
反正,难是够难的,我折腾一天,虽然苦不堪言,但以资甚微,心里苦,说不出。
“我听说在坐的有大学生、专家、大教授,我很高兴,因为,这些知识分子能够学佛,一方面说明他们有善根,再一方面,他们的文化水平等各方面的素质都是具足,只要好好发道心,好好用功办道,好好学习佛法,将来他们就是很好的佛门人才。佛教现在正缺少人才。这些人将来会成为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教化众生的法门龙象。但是,这些大学生,高材生学佛了之后,并不是万事大吉。我希望他们还要继续发大的道心,精进办道。”
这一段不知是说万师兄还是什么人,反正,我本人,算不上什么知识分子的。
“有了高的文化水平和学历,并不意味著什么都好,什么都具足,还需要发心修行,所以,大家要谦虚,要努力,把功夫用好。大家想一想,释迎牟尼佛是一个太子出家,他家里什么都有,出家后,他父亲送几车好吃的、好穿的给他,他都不要,还要坚持苦行,每天吃一麻一麦。大家想一想,佛祖,一个太子如果他不出家,可以王位天下;他以一个太子的大福德来出家,他有没有因此而要好好地享受享受、要好好地骄傲骄傲呢?没有。不但没有骄傲,他反而还要到深山中去几年苦行,一麻一麦,坐在那个地方,芦苇穿膝。我们大家都是佛的弟子,是不是应当向佛学习呢?我想应当。”
放下地位与名誉,不仅仅当成个人爱好,还要当成伟大事业来追求,才有点机会。他这是在鼓励还是在打击呢?
“真正有一点道心的,真正想了生脱死的,真正想超凡入圣的,真正想明心见性的,毫无疑问,应当发大的道心,应当向佛学习。大家看过法华经,里面讲,佛本来已经成佛无量阿僧祗劫,但是为了度众生,他还要化现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来此娑婆世界八千返,还要精进修行,用功办道,其目的就是想给我们众生作一个好的榜样,以激励我们发道心。”
看样子,是激励无疑了。
“所以,我希望,不管是大学生也好,博士生也好,既来到佛门,就要好好修行,不要摆架子、自高自大,要好好发道心。出家是为了将来了生脱死,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带著这种心出家,自然不会贡高我慢。如果出家之后,还要摆架子,贡高我慢,我觉得太不应当了。所以,希望各位,不管是高材生也好,低材生也好,都要发道心。没有道心,什么也做不成。释迦牟尼佛,他是一个太子,有大智慧,大福德,他还要发道心,精进修行,我们的福德、智慧与佛相比,差得很远,所以,更应当发心精进。我希望今天在坐的,既是出了家,就应当好好用功。”
他劝我们不要骄傲,但是,自从打七开始,我没看出万师兄有骄傲的表面啊。当然,我也没有。
“另外,佛法不分高低,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平等的,没有厚此薄彼之分。只要能发心出家,只要能用心办道,任何人都有开悟、解脱的可能。所以不要认为出了家就高人一等,那是错误的。没有哪个人高人一等,佛法是平等的。高人一等,不是你自己来高的,自己高是高不成的,人家来尊重你,恭敬你,抬高你,那才是高的。”
知识的载体是语言,我觉得能够保持禁语的万师兄,虽然内心或许有骄傲的习气,但至少在努力克服,是有进步的。
“修行人不能自高自大、骄做自满。若心存贡高我慢,那干脆就不要出家。为什么呢?常言道‘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出家修行,用功办道,就是要把这些贡高我慢,这些坏思想、坏习气统统去掉。这些不去掉,你想要在佛法中讨个受用,是不可能的。所以,希望大家在这样一个精进禅七中,要用功办道。要用功办道,首先就是要发道心。发道心要你自己发,不是要我发,得到好处是你自己的,不是我的,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谁也不能代替你。好,大家去好好用功。”
他所说的,没什么不对。但我想,肯定不是指万师兄一个人,估计,在我们这群人中,也有骄傲的知识分子,或者在社会上有地位的人。骄傲与自信往往容易混淆,但在佛祖面前,哪个有资格自信呢?
不仅不能自信,要自愧。甚至还要抛弃自我,连我都没有,才有机会得到佛法体验的。
谁说联想没价值?法露师根本没说自我的意思,但我联想到自我意识,马上就找到了缓解自己的钥匙。
所谓困扰我心灵的,都是自我的感受。所谓身体调伏不了,所谓心静不下来,不都是我太在乎自已的感受吗?感受是没有定性的,为什么要跟它跑呢。我老盯着感受的肥皂泡,被光晕乱了眼,哪里看得到话头呢?
有了这个想法,我决定改变自己的心态。管它乱不乱,管它烦不烦,死抱话头,跑了就拉回来,回来就坚持住。挑战自我,跟自律一样,久了会上瘾。
这就像当年我在部队进行训练一样。最开始站军姿,半个小时就憋得难受。但是,如果你把这当成挑战自我的游戏,藐视它,就可以延续更长的时间,以至于,后来,可以站两三个小时。
最开始长跑也是这样的,身上背着挎包雨衣水壶,还要带子弹袋,还有81式自动步枪。负重二十多公斤,别说跑了,就是穿戴完毕,站着都觉得喘气。
等跑起来,很快就知道呼吸困难是怎么回事了。背上背一个大背包,背后的汗流不出去。手里还拿着枪,影响摆臂,动作非常别扭。尤其是这枪,挎在肩上重心不平衡,还在跑动中打屁股。放在背后背包上,前面还得有一只手拉枪带,不能摆动,很吃亏。当时我们新兵就想,宁愿多背十公斤,也不愿意拿这几斤重的枪。太约束人了。
但我们看到班长们,甚至帮人拿两三枝枪,也跑在队伍前面,就不好说什么了。
长跑就是与自己作斗争,熬过最艰苦的极限距离,剩下的奔跑,就只是习惯,进入相对自由的环节。
身体素质训练也是一样,做俯卧撑、收腹、举杠铃,个数一次次加,也是与自己作斗争。
时间长了,发现这种自我斗争的方式,还有利于分泌多巴胺,有种某名的快感。当你锻炼成习惯,有几天不让你动,你还有点想念。
好吧,现在,我就把这些烦恼,当成身体素质训练,坚持与自我斗争。并且,我现在已经体会到,真正无法战胜的自我,是不存在的。因为,从佛学中的本质来讲,我们人就没有真正不变的自我。
把话头当成自我的全部,其余的,不管它,它自然会跑掉。这种想法,支撑我过好了后面的禅七过程。
在这期间,漠然地看着自己的种种不舒服,甚至所有思绪的断裂,升起或者消亡,都是那么自然的,不需要努力的过程。我的所有努力,都在那话头上,让它一次次回到我注意力的中心位置。
当以话头为中心时,不是没有妄想。我发现,许多杂念与妄想,不管有多少,不管持续时间多长,它都是变化的。也遵循成住坏空的规律,泡沫的产生与破裂,光彩的绚烂与消失,都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现象。
我体会到一种新的状态,那就是隐约出现的断裂现象。也就是说,没有一件事,没有任何一个感受,是可以持续不变的。出来的时候是突然的,消失也是突然的。这个世界,只要我不去人为地连续它,它就是不连续的。
我原来看到过一个理论,也与此有关。
说一个人产生某个想法,这个想法驱动我们产生语言或者行为,最快的速度,也需要0.16秒。那么,按此推论,我们所有的言行,都是基于过去或者历史的思想或情绪。或者说已经变化了甚至消失了的过去的思想或情绪,主宰着我们现实的言行。这不可笑吗?这不荒诞吗?
所有言行并不由当下的思想决定。当下,是指绝对同步的时间。从理论上讲,言行与思想的时间差,造成了我们对事物认识的一个错觉,事物是整体并且连续的。
这就像我们看见的星光,表面上是我们看到现在的星空,其实,那遥远的星光,许多是几十万年发出来的,我们看到星球的样子,只是它历史上的样子。它今天是什么样,因为距离,所以无法看见。因为光,也是有速度的。
我们把当下那一瞬间的感受当成历史的延续,错觉就这样产生了。其实,当下的思想,早已变化。
不能任由这种变化,这种已经开始消失的思想情绪主宰我们现在的言行,所以,我们必须找一个不变的思想来代替,或者我们不做言行,只体验思想的某种稳定的确定性。这就是绳子,这就是话头,这就好比让情绪与身体按了暂停键,让我们有机会看到当下。
这些思想,也属于走神,但磨刀不误砍柴工。想通了,做起来就容易了。
过去有句话,叫“知易行难”,这只是开关的状态。陶行知先生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他进入了更高的层次。所谓“知易行难”,是因为你还没有真知道,半懂半不懂的状态,行动起来就非常困难。
但一旦有了“真知”,达到全知,行动起来就非常容易了。但是,全知谈何容易,那是大悟之人的境界。所以,高手们的状态,更多的是“知难行易”,只要你真正通晓了,行动起来就容易得多。
俗话也这样讲,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我是这样搞的:那些烦恼杂念与妄想,不把它当成自我,它是个客人,它来了,终究得走。反复训练了几个小时,发现我开始理解经典上所说:“客尘烦恼”这四个字了。
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既然这些思想杂念是客人,那么主人是哪个呢?主人就是那个一边看热闹的人吗?这是不是有两个主人的嫌疑,我是二重人格吧?这是不是有“头上安头”的弊病,我这是没事找事吗?
这种情况是无法分析的,不可能抓住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也不可能在空中左脚踩右脚,让自己飞得更高。
无法分析就不分析了,我记起师父们的话,这话头,不是用来分析联想与对比的。话头就是话头,是用来拴心的,甚至是用来拴身体的。
跑香经行时,你得拿话头拴住自己。坐下来也要拿话头困往自己的思维。就连睡觉时,话头也尽量不忘,当然实践中肯定要忘的,我们还没高到那种程度。那就按要求,睡醒后,第一时间回忆起话头,把清晨第一丝清醒,全部交给它。
问题是,这两天,我根本就没机会睡醒,都是被叫醒的。叫醒后,还没来得及回忆话头,就要迅速机械地完成叠被子,整理床铺,洗漱等一系列活动。
或许到吃饭时,走在通往斋堂的路上,才猛然觉醒:“嗨,洗头丢了好久了,这才想起来,念佛是谁?”
法露师讲完,就开始打坐了。
死抱一个话头,其实是很困难的。最开始,我用心中想“念佛是谁”,过不了两分钟,心就散乱走神了。再拉回来,再走神,这样七八下折腾,搞得我心烦气闷。
然后听到引磐,下坐,跟随大家一起经行。按要求,走路时只顾走路,不丢失话头就行,不能左顾右盼,不能掉队或者向前挤,跟随大家,甩开膀子,大步前行。
突然香板一响,大家突然停住,我由于走得太嗨,差点没停住,身体前倾,几乎要碰到前面的人了。幸亏哥们练过,对身体的控制能力还是有的,前脚掌用力一撑,总算停了下来。而此时呢,话头早就不知道跑哪里去了。
但我的心歇了吗?并没有,我只是用余光观察和耳朵听,看我的失态,引没引起维那的注意,香板虽然不厚,打我两下我也承受得起。但当众被打,滋味还是难受的。更何况,那香板打击地面的声音,在这安静的大厅里,着实让人紧张。
就这样耗了半天,坐与行交替。中间有送茶送点心的,和尚倒茶时,我甚至有点想急于求成:开水何进能够烫手,茶杯落地,我是不是也能开悟?
又回到坐上,反思一下,知道自己走神多,心乱动,根本没有照顾话头,心思比乱麻还乱,根本没有制心一处的状态。
不过,打七期间,有些东西还是有变化。从外部来看,至少晚上可以吃饭了,说是保持大家的体力。还有几个人挨了香板,估计是走神还是什么的。我庆幸自己没挨香板,是因为自己能够暂时控制自己的身体与表情。
晚上睡觉前也是参,白天打坐也是参,我始终有点参不上路。别说起疑情了,就是不忘记话头,都做不好。稍有动静或者变化,就跑掉了,白天参,容易散乱。到了晚上打坐,容易昏沉。
好不容易把话头抱住了,呼吸平稳了,结果又要开始昏沉了。估计是馒头吃多了,还是精神厌倦了,总想打瞌睡。我还可以用意志力坚持,我前面一个家伙,坐了一会,前俯后仰的,拿香板的和尚眼神再不好,也看得出来,你睡觉了。所以“啪”的一声,香板就在我眼前,硬生生地打在他的背上,他哼都不敢哼一声。痛在他身上,我却吓出了一身冷汗。
终于可以稍微平缓过来,我觉得,还是要找到对治的办法。与其这样勉强地死抱话头又抱不住,不如试试其它办法,等心平静下来,再作打算。
最开始,我还是使用最熟悉的观息法,很快就平缓了呼吸,人保持在一种朦胧的安定状态。但这种状态,却有点软绵绵的,提不起参话头的精神。
后来,我又改为念话头,当然是在心中默念,嘴皮还不能动,挺别扭的,搞了一会,心思总是被突如其来的杂念打断,还是上不了路。
好,那我就看杂念吧,看它是如何自生自灭的。结果,稍微一看杂念,发现如此之多,根本理不出一个单独的杂念来。就像捅了马蜂窝,乱箭穿心,无法抑制。
算了,回到看话头,好不容易有点眉目,引磐一响,下坐了。喝了点水,整理一下,上厕所,然后回来,就准备睡觉了。监督我们睡觉的,是明成师,他手上有香板,都得听他的。
吉祥卧是必须的,也就是右侧卧,右手放在左脸下,又腿微屈交叠,如同大殿里卧佛的形象。据说,这种姿势是释迦佛圆寂时的姿势。而在今天,这也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甚至是一种纪律。
保持一个姿势不动地睡觉,也是非常辛苦的,因为,我们都有睡觉翻身的习惯。偶尔一声香板响,听到不控制不住的“嗯”的一声,把我从朦胧中惊醒了,听得出来,优秀的万师兄,已经挨了明成师一板子。
这真是不讲情面的啊。万师兄因为他弟子是领导,给庙子,给法会,做了不少贡献。他翻身也要挨板子,更让我感到警醒。这跟部队的纪律差不多,动辄得咎。
不知道真正睡了几个小时,反正被催醒时,脑袋还有点错,这是典型的睡眠不足了。还得打起精神,吃完饭,上佛堂,进入打七的第二天。
法露师这次开示,是直奔主题的。
“我昨天讲了,现在是禅堂克期取证的时间。要在这七天取证,最主要最主要的就是要发道心。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心,什么也办不成。我们大家选择了出家,为了什么?并不是说没有饭吃才出家,并不是说没有办法活下去了才出家。既是出了家,就应当有一个大的志向,有一个大的决心,这样,你才能把用功办道搞好。出家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明心见性,为了了生脱死,为了成佛作祖。在坐有居士的,也有没受戒的,但都来吃苦,为了什么?都为了超脱生死,如果没有这决心,来找罪受的吗?”
这是讲的决心问题,既然都自愿挨板子了,我想这大众中即使最不认真的人,也该有些决心吧。
“但是,明心见性、了生脱死、成佛作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原因是什么?因为现在是末法时代。佛在世的时候,出家人的根基好,只要佛一呼,善来比丘立即须发自落,袈裟著身。要知道,佛的正法已经过去了,像法也过去了,现在正处于末法时期。我们讲末法时代,意思是说,我们众生的业障也重,根基也浅,善根也薄,所以才称为‘末法’。”
我们处于这个时代,能够开悟的,可能性低,这是符合佛祖当年所预言的,佛法也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
“佛在世时,众生的善根深厚,所以,修行自然很容易开悟。在唐代,也有很多开悟的祖师,他们修行很精进,往往因为一句话就开悟了。为什么我们现在修来修去,还不能开悟?这不能怪别的,只怪我们自己的业障太深重,善很太微薄。但是,虽然是这个样子,我们今天还能够得到人身,还能够闻到佛法,还能够出家修行,这也是很不容易的。这么不容易的事,我们已经得到了,所以,我们要珍惜人身。怎么珍惜呢?我希望大家一定要立大的志向,一定要发大的道心,一定要精进办道。古人讲,要想了生脱死,用功办道时,思想上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丧考妣’。如果没有这样的紧迫感,没有这样的坚决心,要想把功夫用好,谈何容易啊!”
反正,难是够难的,我折腾一天,虽然苦不堪言,但以资甚微,心里苦,说不出。
“我听说在坐的有大学生、专家、大教授,我很高兴,因为,这些知识分子能够学佛,一方面说明他们有善根,再一方面,他们的文化水平等各方面的素质都是具足,只要好好发道心,好好用功办道,好好学习佛法,将来他们就是很好的佛门人才。佛教现在正缺少人才。这些人将来会成为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教化众生的法门龙象。但是,这些大学生,高材生学佛了之后,并不是万事大吉。我希望他们还要继续发大的道心,精进办道。”
这一段不知是说万师兄还是什么人,反正,我本人,算不上什么知识分子的。
“有了高的文化水平和学历,并不意味著什么都好,什么都具足,还需要发心修行,所以,大家要谦虚,要努力,把功夫用好。大家想一想,释迎牟尼佛是一个太子出家,他家里什么都有,出家后,他父亲送几车好吃的、好穿的给他,他都不要,还要坚持苦行,每天吃一麻一麦。大家想一想,佛祖,一个太子如果他不出家,可以王位天下;他以一个太子的大福德来出家,他有没有因此而要好好地享受享受、要好好地骄傲骄傲呢?没有。不但没有骄傲,他反而还要到深山中去几年苦行,一麻一麦,坐在那个地方,芦苇穿膝。我们大家都是佛的弟子,是不是应当向佛学习呢?我想应当。”
放下地位与名誉,不仅仅当成个人爱好,还要当成伟大事业来追求,才有点机会。他这是在鼓励还是在打击呢?
“真正有一点道心的,真正想了生脱死的,真正想超凡入圣的,真正想明心见性的,毫无疑问,应当发大的道心,应当向佛学习。大家看过法华经,里面讲,佛本来已经成佛无量阿僧祗劫,但是为了度众生,他还要化现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来此娑婆世界八千返,还要精进修行,用功办道,其目的就是想给我们众生作一个好的榜样,以激励我们发道心。”
看样子,是激励无疑了。
“所以,我希望,不管是大学生也好,博士生也好,既来到佛门,就要好好修行,不要摆架子、自高自大,要好好发道心。出家是为了将来了生脱死,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带著这种心出家,自然不会贡高我慢。如果出家之后,还要摆架子,贡高我慢,我觉得太不应当了。所以,希望各位,不管是高材生也好,低材生也好,都要发道心。没有道心,什么也做不成。释迦牟尼佛,他是一个太子,有大智慧,大福德,他还要发道心,精进修行,我们的福德、智慧与佛相比,差得很远,所以,更应当发心精进。我希望今天在坐的,既是出了家,就应当好好用功。”
他劝我们不要骄傲,但是,自从打七开始,我没看出万师兄有骄傲的表面啊。当然,我也没有。
“另外,佛法不分高低,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平等的,没有厚此薄彼之分。只要能发心出家,只要能用心办道,任何人都有开悟、解脱的可能。所以不要认为出了家就高人一等,那是错误的。没有哪个人高人一等,佛法是平等的。高人一等,不是你自己来高的,自己高是高不成的,人家来尊重你,恭敬你,抬高你,那才是高的。”
知识的载体是语言,我觉得能够保持禁语的万师兄,虽然内心或许有骄傲的习气,但至少在努力克服,是有进步的。
“修行人不能自高自大、骄做自满。若心存贡高我慢,那干脆就不要出家。为什么呢?常言道‘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出家修行,用功办道,就是要把这些贡高我慢,这些坏思想、坏习气统统去掉。这些不去掉,你想要在佛法中讨个受用,是不可能的。所以,希望大家在这样一个精进禅七中,要用功办道。要用功办道,首先就是要发道心。发道心要你自己发,不是要我发,得到好处是你自己的,不是我的,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谁也不能代替你。好,大家去好好用功。”
他所说的,没什么不对。但我想,肯定不是指万师兄一个人,估计,在我们这群人中,也有骄傲的知识分子,或者在社会上有地位的人。骄傲与自信往往容易混淆,但在佛祖面前,哪个有资格自信呢?
不仅不能自信,要自愧。甚至还要抛弃自我,连我都没有,才有机会得到佛法体验的。
谁说联想没价值?法露师根本没说自我的意思,但我联想到自我意识,马上就找到了缓解自己的钥匙。
所谓困扰我心灵的,都是自我的感受。所谓身体调伏不了,所谓心静不下来,不都是我太在乎自已的感受吗?感受是没有定性的,为什么要跟它跑呢。我老盯着感受的肥皂泡,被光晕乱了眼,哪里看得到话头呢?
有了这个想法,我决定改变自己的心态。管它乱不乱,管它烦不烦,死抱话头,跑了就拉回来,回来就坚持住。挑战自我,跟自律一样,久了会上瘾。
这就像当年我在部队进行训练一样。最开始站军姿,半个小时就憋得难受。但是,如果你把这当成挑战自我的游戏,藐视它,就可以延续更长的时间,以至于,后来,可以站两三个小时。
最开始长跑也是这样的,身上背着挎包雨衣水壶,还要带子弹袋,还有81式自动步枪。负重二十多公斤,别说跑了,就是穿戴完毕,站着都觉得喘气。
等跑起来,很快就知道呼吸困难是怎么回事了。背上背一个大背包,背后的汗流不出去。手里还拿着枪,影响摆臂,动作非常别扭。尤其是这枪,挎在肩上重心不平衡,还在跑动中打屁股。放在背后背包上,前面还得有一只手拉枪带,不能摆动,很吃亏。当时我们新兵就想,宁愿多背十公斤,也不愿意拿这几斤重的枪。太约束人了。
但我们看到班长们,甚至帮人拿两三枝枪,也跑在队伍前面,就不好说什么了。
长跑就是与自己作斗争,熬过最艰苦的极限距离,剩下的奔跑,就只是习惯,进入相对自由的环节。
身体素质训练也是一样,做俯卧撑、收腹、举杠铃,个数一次次加,也是与自己作斗争。
时间长了,发现这种自我斗争的方式,还有利于分泌多巴胺,有种某名的快感。当你锻炼成习惯,有几天不让你动,你还有点想念。
好吧,现在,我就把这些烦恼,当成身体素质训练,坚持与自我斗争。并且,我现在已经体会到,真正无法战胜的自我,是不存在的。因为,从佛学中的本质来讲,我们人就没有真正不变的自我。
把话头当成自我的全部,其余的,不管它,它自然会跑掉。这种想法,支撑我过好了后面的禅七过程。
在这期间,漠然地看着自己的种种不舒服,甚至所有思绪的断裂,升起或者消亡,都是那么自然的,不需要努力的过程。我的所有努力,都在那话头上,让它一次次回到我注意力的中心位置。
当以话头为中心时,不是没有妄想。我发现,许多杂念与妄想,不管有多少,不管持续时间多长,它都是变化的。也遵循成住坏空的规律,泡沫的产生与破裂,光彩的绚烂与消失,都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现象。
我体会到一种新的状态,那就是隐约出现的断裂现象。也就是说,没有一件事,没有任何一个感受,是可以持续不变的。出来的时候是突然的,消失也是突然的。这个世界,只要我不去人为地连续它,它就是不连续的。
我原来看到过一个理论,也与此有关。
说一个人产生某个想法,这个想法驱动我们产生语言或者行为,最快的速度,也需要0.16秒。那么,按此推论,我们所有的言行,都是基于过去或者历史的思想或情绪。或者说已经变化了甚至消失了的过去的思想或情绪,主宰着我们现实的言行。这不可笑吗?这不荒诞吗?
所有言行并不由当下的思想决定。当下,是指绝对同步的时间。从理论上讲,言行与思想的时间差,造成了我们对事物认识的一个错觉,事物是整体并且连续的。
这就像我们看见的星光,表面上是我们看到现在的星空,其实,那遥远的星光,许多是几十万年发出来的,我们看到星球的样子,只是它历史上的样子。它今天是什么样,因为距离,所以无法看见。因为光,也是有速度的。
我们把当下那一瞬间的感受当成历史的延续,错觉就这样产生了。其实,当下的思想,早已变化。
不能任由这种变化,这种已经开始消失的思想情绪主宰我们现在的言行,所以,我们必须找一个不变的思想来代替,或者我们不做言行,只体验思想的某种稳定的确定性。这就是绳子,这就是话头,这就好比让情绪与身体按了暂停键,让我们有机会看到当下。
这些思想,也属于走神,但磨刀不误砍柴工。想通了,做起来就容易了。
过去有句话,叫“知易行难”,这只是开关的状态。陶行知先生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他进入了更高的层次。所谓“知易行难”,是因为你还没有真知道,半懂半不懂的状态,行动起来就非常困难。
但一旦有了“真知”,达到全知,行动起来就非常容易了。但是,全知谈何容易,那是大悟之人的境界。所以,高手们的状态,更多的是“知难行易”,只要你真正通晓了,行动起来就容易得多。
俗话也这样讲,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我是这样搞的:那些烦恼杂念与妄想,不把它当成自我,它是个客人,它来了,终究得走。反复训练了几个小时,发现我开始理解经典上所说:“客尘烦恼”这四个字了。
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既然这些思想杂念是客人,那么主人是哪个呢?主人就是那个一边看热闹的人吗?这是不是有两个主人的嫌疑,我是二重人格吧?这是不是有“头上安头”的弊病,我这是没事找事吗?
这种情况是无法分析的,不可能抓住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也不可能在空中左脚踩右脚,让自己飞得更高。
无法分析就不分析了,我记起师父们的话,这话头,不是用来分析联想与对比的。话头就是话头,是用来拴心的,甚至是用来拴身体的。
跑香经行时,你得拿话头拴住自己。坐下来也要拿话头困往自己的思维。就连睡觉时,话头也尽量不忘,当然实践中肯定要忘的,我们还没高到那种程度。那就按要求,睡醒后,第一时间回忆起话头,把清晨第一丝清醒,全部交给它。
问题是,这两天,我根本就没机会睡醒,都是被叫醒的。叫醒后,还没来得及回忆话头,就要迅速机械地完成叠被子,整理床铺,洗漱等一系列活动。
或许到吃饭时,走在通往斋堂的路上,才猛然觉醒:“嗨,洗头丢了好久了,这才想起来,念佛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