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二)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黑岩网 www.heiyanbook.com,最快更新罚檀最新章节!
“那后来呢?”董十三问。
“后来再去的时候那家店里已经换了厨子,再后来我们那边老旧城区改造,那家店也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直到三个月前来这里上班,才发现这家味道有些接近的东坡肉。”
剩下的那一道则是一份辣炒茴子白,这是董十三点的菜。他倒不是像林康复对东坡肉一样有什么执念,单纯是为了省钱而已——毕竟刚刚已经把所赚到的全部工资(底薪128.73元、工作日加班费193.10元,周末加班费147.12元,以及高温补助5元)在去掉未来一个月的生活费240元之后(这是他精心计算很多遍后得出的数字,分别是早晚饭各2.5元,午饭3元。一个月按30天计算,至于衣服杂物之类的并没有计算在内。在他看来自己每天都过的是宿舍、厂房、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那些“奢侈”的东西完全不必去考虑。)都已经寄回了老家,寄给了在在乡下煤窑做工的堂哥——就在三年前,也就是董月月考上大学的那一年,公元2000年,董十三的父亲董有田心血来潮,也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在经过多方探寻后终于决定开一个采石场。在董有田和侄子董大成的密切张罗,以及一众亲戚朋友的鼎力支持下,董家的采石场终于在董月月入学报到的那天,在举债20万的基础上成功的办了起来。
在采石场刚办起来的那几个月,董有田整个人都和以往有了很大的区别:原本土里刨食儿的董老汉,摇身一变成了乡镇企业家董老板。原本抗在肩头的那根沾满草根、土屑的锄头,也不经意间变成了夹在腋下的真皮公文包;原本集市上几块钱一双的塑料底老头鞋,也早已变成了走起路来咔咔响的商务皮鞋;就连原本灰白杂乱的一头乱发,也变成了整整齐齐的“向后倒”。最奇特的是,那段时间周围的人都惊奇的发现,原本细腰塌肩缩脖子的董老汉,腰杆子竟然肉眼可见的硬了起来,脖颈子也奇迹般的粗了起来。就连董有田自己也已经发现了这个奇特的现象——那身穿了几十年的咔叽布中山装,现在穿在身上却是说不出的别扭——前衣片儿太短,短的连肚脐都盖不住;后衣片儿又太长,长的简直像长了一条燕子尾巴。最糟糕的还是脖领子,实在是勒得慌,简直让他透不过气来。
“这可怎么办?”董有田去问村口成衣铺的王裁缝。
“要不我给您改改?”王裁缝推了推架在鼻子上的老花眼镜说道。
“改改?”董有田咂了咂嘴,“得,那劳您费心。”
于是董有田在一个星期后再见到那件咔叽布中山装的时候,它已经完全没有了原来的样子——原本勒的他喘不过气的齐颈领子,变成了开到胸前的枪驳领,原本前短后长的衣片,现在也已能和他的中指的第一指节齐平,就连原本那五颗磨得发亮的铜纽扣,此刻也已经改变了自己的排列的顺序——四颗泛着亮光的牛角扣各占据了一个方向,在身前排列出一个整齐的2×2队列。至于多出来的那一颗则自然而然的藏到了衣服里面的涤纶内衬上。
“您瞧这衣服改的怎么样?”王裁缝照例推了推眼镜。又伸手掸了掸衣服上的灰尘。
“不错,不错,老王的手艺果然是南峪一绝,”粗脖子董老板象征性的咳了两声,露出一丝满意的微笑,“就是这腊月荒天的,脯子上风一吹还挺凉。”
“这好办啊,”王裁缝笑着搓了搓手,伸手从壁橱中取出一条崭新的墨绿色领带,上面缀满了白色的小圆点,“您看看这个,怎么样?”
“挺好,这挺好。”董老板笑得脸上堆满了褶儿,“就是这价钱估计可不便宜啊。”
“这东西虽然不便宜,但是质量也高啊。”王裁缝眨巴眨巴眼,挤出一个有些丑陋的笑容;“董老板日进斗金,哪里还会在乎这一套衣服的小钱。“一边说着,一边又从壁橱中掏出了一条熨的挺阔的崭新西裤,无论是版型还是用料,都明显的显示出它和那件外套同出一人之手,是刀割不开、雷打不散的“亲兄弟”。
等到董有田从裁缝铺里走出来的时候,他已经从“穿着咔叽布中山装的老农民董老汉”中解脱出来,变成了“穿着毛料西服的民营企业家董老板”。
这天正好也是董月月放寒假回家的日子。而在外打工的董十三则是在一个星期前就收到了董大成的电话,说采石场的工作忙的不得了,让他赶紧辞了工作,回家里来帮他老子的忙。而老实忠厚的董十三在听说五金厂年前生产任务重、调不开人手的消息后毅然决然的决定陪秃头厂长度过难关。直到董有田亲自在电话里爆了粗口之后,才乘坐了最快的长途客车赶回了董家庄。所以那一年董月月和董十三放假回家时所见到的,就已经是这个穿着新西装的粗脖子的董老板,当然还有他的合伙人、脖子同样变得粗起来的堂哥董大成。
“这得不少钱吧?”董月月的眼睛瞪得比年画上的门神还大。
“一看就是料子货(指用料讲究。质量高)。”董十三的眼睛睁的不比董月月的小多少。
“那是当然咯。”董大成笑着摘下挡在眼前的蛤蟆镜放到灶沿儿上,起身从土炕边的扣箱里取出两件崭新的冬装:“不用眼馋,少不了你们两个的。”
那是董十三一家过的最为舒心的一个春节。他们不光穿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新衣裳,吃到了以前尝都没尝过的年夜饭,还第一次知道了自己家原来有那么多从未见过的亲戚朋友——他们像羊群一样挤挤攘攘的来到家里,又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的喧闹不停,最终在像秃鹫一般大吃一顿之后才留下一个如蝗虫过境一般的客厅给董十三兄妹收拾。这样的混乱和繁忙一直从年初一持续到初六,又从初十持续到十五。若不是南峪县一带一直流传着“七八九,拜老狗”的陈年谚语,恐怕是不会有人肯把初七到初九这三天留给董家父子,好让他们考虑是否修理那条被来客们踩得开裂的榆木门槛的。
“这要不拆下来,换条新的?”董十三轻轻的踢动断裂的门槛,门槛在他脚下发出一声不情愿的哀叹。
“那后来呢?”董十三问。
“后来再去的时候那家店里已经换了厨子,再后来我们那边老旧城区改造,那家店也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直到三个月前来这里上班,才发现这家味道有些接近的东坡肉。”
剩下的那一道则是一份辣炒茴子白,这是董十三点的菜。他倒不是像林康复对东坡肉一样有什么执念,单纯是为了省钱而已——毕竟刚刚已经把所赚到的全部工资(底薪128.73元、工作日加班费193.10元,周末加班费147.12元,以及高温补助5元)在去掉未来一个月的生活费240元之后(这是他精心计算很多遍后得出的数字,分别是早晚饭各2.5元,午饭3元。一个月按30天计算,至于衣服杂物之类的并没有计算在内。在他看来自己每天都过的是宿舍、厂房、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那些“奢侈”的东西完全不必去考虑。)都已经寄回了老家,寄给了在在乡下煤窑做工的堂哥——就在三年前,也就是董月月考上大学的那一年,公元2000年,董十三的父亲董有田心血来潮,也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在经过多方探寻后终于决定开一个采石场。在董有田和侄子董大成的密切张罗,以及一众亲戚朋友的鼎力支持下,董家的采石场终于在董月月入学报到的那天,在举债20万的基础上成功的办了起来。
在采石场刚办起来的那几个月,董有田整个人都和以往有了很大的区别:原本土里刨食儿的董老汉,摇身一变成了乡镇企业家董老板。原本抗在肩头的那根沾满草根、土屑的锄头,也不经意间变成了夹在腋下的真皮公文包;原本集市上几块钱一双的塑料底老头鞋,也早已变成了走起路来咔咔响的商务皮鞋;就连原本灰白杂乱的一头乱发,也变成了整整齐齐的“向后倒”。最奇特的是,那段时间周围的人都惊奇的发现,原本细腰塌肩缩脖子的董老汉,腰杆子竟然肉眼可见的硬了起来,脖颈子也奇迹般的粗了起来。就连董有田自己也已经发现了这个奇特的现象——那身穿了几十年的咔叽布中山装,现在穿在身上却是说不出的别扭——前衣片儿太短,短的连肚脐都盖不住;后衣片儿又太长,长的简直像长了一条燕子尾巴。最糟糕的还是脖领子,实在是勒得慌,简直让他透不过气来。
“这可怎么办?”董有田去问村口成衣铺的王裁缝。
“要不我给您改改?”王裁缝推了推架在鼻子上的老花眼镜说道。
“改改?”董有田咂了咂嘴,“得,那劳您费心。”
于是董有田在一个星期后再见到那件咔叽布中山装的时候,它已经完全没有了原来的样子——原本勒的他喘不过气的齐颈领子,变成了开到胸前的枪驳领,原本前短后长的衣片,现在也已能和他的中指的第一指节齐平,就连原本那五颗磨得发亮的铜纽扣,此刻也已经改变了自己的排列的顺序——四颗泛着亮光的牛角扣各占据了一个方向,在身前排列出一个整齐的2×2队列。至于多出来的那一颗则自然而然的藏到了衣服里面的涤纶内衬上。
“您瞧这衣服改的怎么样?”王裁缝照例推了推眼镜。又伸手掸了掸衣服上的灰尘。
“不错,不错,老王的手艺果然是南峪一绝,”粗脖子董老板象征性的咳了两声,露出一丝满意的微笑,“就是这腊月荒天的,脯子上风一吹还挺凉。”
“这好办啊,”王裁缝笑着搓了搓手,伸手从壁橱中取出一条崭新的墨绿色领带,上面缀满了白色的小圆点,“您看看这个,怎么样?”
“挺好,这挺好。”董老板笑得脸上堆满了褶儿,“就是这价钱估计可不便宜啊。”
“这东西虽然不便宜,但是质量也高啊。”王裁缝眨巴眨巴眼,挤出一个有些丑陋的笑容;“董老板日进斗金,哪里还会在乎这一套衣服的小钱。“一边说着,一边又从壁橱中掏出了一条熨的挺阔的崭新西裤,无论是版型还是用料,都明显的显示出它和那件外套同出一人之手,是刀割不开、雷打不散的“亲兄弟”。
等到董有田从裁缝铺里走出来的时候,他已经从“穿着咔叽布中山装的老农民董老汉”中解脱出来,变成了“穿着毛料西服的民营企业家董老板”。
这天正好也是董月月放寒假回家的日子。而在外打工的董十三则是在一个星期前就收到了董大成的电话,说采石场的工作忙的不得了,让他赶紧辞了工作,回家里来帮他老子的忙。而老实忠厚的董十三在听说五金厂年前生产任务重、调不开人手的消息后毅然决然的决定陪秃头厂长度过难关。直到董有田亲自在电话里爆了粗口之后,才乘坐了最快的长途客车赶回了董家庄。所以那一年董月月和董十三放假回家时所见到的,就已经是这个穿着新西装的粗脖子的董老板,当然还有他的合伙人、脖子同样变得粗起来的堂哥董大成。
“这得不少钱吧?”董月月的眼睛瞪得比年画上的门神还大。
“一看就是料子货(指用料讲究。质量高)。”董十三的眼睛睁的不比董月月的小多少。
“那是当然咯。”董大成笑着摘下挡在眼前的蛤蟆镜放到灶沿儿上,起身从土炕边的扣箱里取出两件崭新的冬装:“不用眼馋,少不了你们两个的。”
那是董十三一家过的最为舒心的一个春节。他们不光穿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新衣裳,吃到了以前尝都没尝过的年夜饭,还第一次知道了自己家原来有那么多从未见过的亲戚朋友——他们像羊群一样挤挤攘攘的来到家里,又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的喧闹不停,最终在像秃鹫一般大吃一顿之后才留下一个如蝗虫过境一般的客厅给董十三兄妹收拾。这样的混乱和繁忙一直从年初一持续到初六,又从初十持续到十五。若不是南峪县一带一直流传着“七八九,拜老狗”的陈年谚语,恐怕是不会有人肯把初七到初九这三天留给董家父子,好让他们考虑是否修理那条被来客们踩得开裂的榆木门槛的。
“这要不拆下来,换条新的?”董十三轻轻的踢动断裂的门槛,门槛在他脚下发出一声不情愿的哀叹。